老年文化的转向

分享到:1
来源:爸妈在线心理网 作者:郝麦收 发布时间:2012-11-11 浏览:173 字体:【小】【中】【大】

  老年文化的转向,就是转变老年文化视向,也是改变老年文化取向。为什么要实行老年文化的转向?老年文化要转到哪个方向?现代老年文化如何构成?老年文化现代化怎样实现?本着求实、求真、求教的态度,和大家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一、两种老年文化视向

  面向传统的老年文化,这是一种老年文化视向。面向现代的老年文化,这是另外一种老年文化视向。这里,自然就提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究竟什么是传统老年文化,什么是现代老年文化?要回答传统老文化文化和现代老年文化的含义,必然要涉及老年文化的定义。对老年文化人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老年文化就是老年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制度和实践。传统的老年文化就是老年人被国家尊重、被子代赡养、被发展忽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实践。在这种老年文化形态中,老年人的命运是被别人主宰的。传统老年文化是农耕社会所形成的文化。现代的老年文化是老年人适应时代、参与发展、分享成果、贡献社会的人生。在这种老年文化形态中,老年人的命运是由自己主宰的。这种老年文化是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形成的文化形态。文学就是人学。文化就是人生。老年文化归根结底就是老年人生,也就是人们如何渡过老后人生。

  应当面向哪个方向,瞅准哪种老年文化?其实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早就作了回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老年文化建设的目光,只能面向现代化,而不是面向传统化,尤其不能仅仅面向我国传统的老年文化。

  但现实是,我国99%以上国民的眼睛自觉不自觉地看着的是我国的传统老年文化、也就是传统的老年人生、传统的老年人与社会的关系系统。

  二、老年文化转向的原因

  老年文化的转向就是由面向传统的老年文化转变为面向现代的老年文化,简单说就是实现由别人主宰老年人的命转变为由老年人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

  这种老年命运主宰的转变不是由主观意志决定,而是由社会转型的内在规律所要求的。我国正处于史无前例的社会大转型期。这个社会转型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同步性的特征。社会转型包括六大系统的转变,即经济转轨——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政治转制——专制政治转变为民主政治;文化转向——传统文化转变为现代文化;社会转态——冲突社会转变为和谐社会;家庭转式——依赖家庭转变为自立家庭;个人转机——命运由别人主宰转变为命运由自己主宰。

  宏观文化转向的客观必然性就决定了具体老年文化转向的客观必然性。

  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现代文化、和谐社会、自立家庭、主体个人这六大社会系统都要求老年人由社会客体转变为社会主体。老年文化转变之后,老年人就成了自己的主人、家庭的主人和社会的主人。老年文化也就真正成为老年人实现人生价值的意识形态、涉老制度和社会实践。可见,社会转型是老年文化转向的根本原因。老年文化转向是社会转型决定的,是必转无疑、非转不可的。

  三、现代老年文化的构成

  从文化学的两分法划分,无论传统老年文化和现代老年文化都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属于凝固的制度层面的文化,一部分属于变动的生活层面的文化。这两部分是辩证统一的。

  制度层面的文化制约着变动的生活层面文化,而变动的生活层面文化又影响着制度层面的文化。在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主要是变革老年文化中凝固的制度层面的文化。为了好懂、好记、好做,笔者认为可把统一的、凝固的、制度层面的老年文化称为固态老年文化,而把差异的、变动的、生活层面的老年文化,称为液态老年文化。如果固态老年文化和液态老年文化这两个概念没有大错,就可以对老年文化的内容进行明确分类了。

  按着两分法分类,老年文化当然包括固态老年文化和液态老年文化两大类。

  固态老年文化的内容,笔者认为起码包括亲子制度、婚姻制度、财产制度、养老制度、传承制度、丧葬制度这六个基本制度以及维护这六个基本制度的涉老道德。涉老的基本制度和维护这些制度的涉老基本道德的总和就是固态老年文化。

  液态老年文化则包括更具体更广泛的内容,如老年饮食方式、老年居住方式、老年思维方式、老年学习方式、老年劳动方式、老年交往方式、老年沟通方式、老年健身方式、老年再婚方式、老年性生活方式、老年娱乐方式、老年旅游方式、老年园艺方式、老年表达方式、老年养老方式、老年传承方式,老年丧葬方式等等。这些老年生存、发展、享受的具体方式的总和,就是液态老年文化。

  从老年文化的两种形态比较中可知,固态老年文化具有统一性、强制性、稳固性、持续性的特征;而液态老年文化具备的则是差异性、选择性、变动性、阶段性的特征。

  无论固态老年文化和液态老年文化都面临着继续发展的问题。但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挑战却是对固态老年文化的变革,这是我们必须发起的攻坚战。在固态老年文化领域,需要打几个名符其实的大战役,才可能实现固态老年文化的大转向、大创造、大变化。

  四、固态老年文化的转变

  固态老年文化的转变,必然包括亲子制度、婚姻制度、财产制度、养老制度、传承制度和丧葬制度的转变。这些转变的表现就是告别传统制度,确立现代制度。

  告别传统的亲子制度,确立现代的亲子制度。

  传统的亲子制度是双向依赖的制度,即子代依赖父代建家,父代依赖子代养老的制度。这种双向依赖的亲子制度,在农耕社会是农民的人生保障制度,也是代际传递制度。封建社会在法律上保护这种血缘保障制度,而孝道则完全维护双向依赖这种亲子制度。现代的亲子制度是双向自立的制度,即子代自立创业建家,父代自立创业养老的双向自立的制度。而爱道则是维护双向自立的亲子制度。

  告别传统的婚姻制度,确立现代的婚姻制度。

  传统的婚姻制度是父母包办、女性依附、不许女性再婚的制度。现代的婚姻制度是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再婚自由的制度。

  告别传统的财产制度,确立现代的财产制度。

  传统的财产制度是家庭共有制度和夫妻共有制度,而现代的财产制度是个人财产所有制为主,夫妻财产共有和家庭财产共有为辅的制度。

  告别传统的养老制度,确立现代的养老制度。

  传统的养老制度是靠儿养老或靠社会养老的制度,而现代的养老制度是靠社会和家庭合力养老的制度。而老年人是家庭养老的主体,老年养老、夫妻养老、靠房养老、社会养老是现代养老制度的内容。

  告别传统的传承制度,确立现代的传承制度。

  传统的传承制度是血缘传承和私有传承,而现代的传承是社会传承和公益传承。要告别血缘传承和私有传承制度,而确立社会传承和公益传承制度。

  告别传统的丧葬制度,确立现代的丧葬制度。

  传统的丧葬制度是厚葬、土葬和冥葬制度,而现代的丧葬制度是俭葬、简葬和健葬制度。要告别奢华的厚葬制度、迷信的冥葬制度和逆生态的土葬制度,而建立俭朴、简化和健康文明的丧葬制度。

  在告别传统的基本涉老制度的同时,还要告别维护这种基本制度的传统涉老道德。如传统的亲子道德、传统的婚姻道德、传统的财产道德、传统的养老道德、传统的传承道德和传统的丧葬道德。告别传统的涉老道德的同时,确立现代的涉老道德。

  五、老年文化现代化的机制

  在我国现行的文化系统中,最陈腐的部分是老年文化。所以,我国文化现代化最困难的就是老年文化的现代化。老年文化的现代化靠小打小闹行不通,必须要敢于动干戈,能够动真格。同时要建立长效机制——这就是现代化的老年文化机制。这个机制包括四个要素,即主导要素、法制要素、政策要素和示范要素。

  第一、改变公权执掌阶层的老年文化取向。

  公权执掌阶层是老年事业和老年文化的主导阶层。领导阶层的老年文化视向、取向,决定了老年事业和老年文化的发展方向。目前,传统老年文化占上风的状态,一方面表明我国传统老年文化的根深蒂固,一方面说明公权执掌阶层在思维和视向上,是面向传统老年文化的。所以,变革老年文化,第一要点是各级领导的老年文化视向和老年文化取向的改变。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整个民族的老年文化转向。

  第二、确立维护现代老年文化的法律规范。

  目前,我国《宪法》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在涉老文化上,仍然维护的是传统老年文化。这是老年文化现代化的最大法制障碍。在《宪法》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改过程中,需要大刀阔斧地把维护传统老年文化的规范修改成维护现代老年文化的规范。

  第三、制定推动现代老年文化发展的政策。

  推动现代老年文化发展的政策是老年文化事业的生命。目前的政策是支持传统老年文化而限制现代老年文化发展的。改变老年文化政策,成为老年文化事业发展的的重要课题。

  第四、发挥现代老年文化典型的示范作用。

  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是极其重视传统老年文化典型的示范作用。如对双向依赖的亲子典型的宣传,那真是令人刻骨铭心。在这一点上,封建统治者具有历史证明了的成功经验。要建立现代的老年文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下大功夫作扎扎实实的老年文化建设工作,发现典型,培养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让现代老年文化通过典型的示范和引领而深入人心 。

  参考文献:《文化学词典》1988年8月第一版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200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