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精神卫生

分享到:1
来源:爸妈在线心理网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3-04-27 浏览:374 字体:【小】【中】【大】

  现在,很多人都懂得身体卫生重要,也都在身体力行。但是,对精神卫生却懂得太少了,甚至往往忽视,这必须改变。诚然,精神和身体是分不开的,但身体健康本身并不能保证一个人精神也是健康的。许多身体健康的人精神很不健康。因此,在讲求身体卫生的同时,还须讲求精神卫生。

  身体不健康的人,如“身残志不残”的人,他们的精神是相当健康的。

  一个人的健康跟身体一样,很难说任何时候一点儿小毛病都没有,由于很多人的健康状况不理想,才有必要开展卫生教育。

  怎样才算精神健全呢?

  一个专家认为:除了自己以外能够爱至少一个人,是精神健全的重要标志。

  我们提出三个标准,作为衡量精神健康的尺度。这三种标准是: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

  1、体验标准:

  主要讨论两条:良好的心情,恰当的自我评价。

  首先是愉快。一个人经常或长期心情不愉快,我们可说他的精神不健全。愉快是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愉快对于身体健康有着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

  要做到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心情愉快是必要的。

  身体不适感告诉我们,身体可能出了问题。同样,心情不愉快告诉我们,我们的精神生活可能有问题。由于经常不愉快,对于不愉快的体验已丧失了敏感和警觉,以致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认识、行为和态度,时间一久,再想控制自己就比较困难了。可见,有良好的自我调节,争取和保持心情愉快实属必要。如此说来,心情的变动可以看作一个人自我调节的信号,维护健康的一种安全阀门。

  良好的心情还包括适当的紧张,且紧张和松弛可以主动变换。精神健康的表现之一,就是既能在必要时紧张起来,也能在休息时使自己放松。心情不愉快,往往伴随着持续的紧张。因此,心情不愉快的人容易疲劳,累了还松弛不下来,得不到适当的休息。

  良好的心情还蕴含着一种跃跃欲试的动机作用。良好的心情对人起促动作用而不是制动作用。它意味着主动、积极、好奇,欢迎变化,时刻准备接受来自客观世界的意外或突然的挑战。相反,消极、被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厌恶新鲜事物,害怕变化,一有风吹草动就恐惧不安,都是精神不健康的表现。心情受环境的制约,但人能够改变环境。

  自我评价

  恰当的自我评价是衡量精神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自我评价过低(自卑),就会缺乏信心,畏首畏尾,顾虑重重,缺乏勇气和毅力,聪明才智就发挥不出来,至少不能充分发挥。自卑是痛苦的。自我评价过高(自大)的人,显得神气十足,自信而能干,可惜好景不常。由于自我评价过高,目标也就定得过高,这就潜伏着自我挫折和对自己苛求的危险。这种人特爱面子,听不得批评,经受不了失败的打击。自大和自卑是一个硬币的两侧,自大必隐藏着自卑。

  缺乏恰当的自我评价的人是不稳定的。周围人的评价简直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赞扬和鼓励使他们不由得沾沾自喜,忘乎所以。一碰到批评和谴责,又忍不住悲从中来。

  “人贵有自知之明”,精神健康意味着对自己的评价偏差不大。

  2、操作标准:

  操作标准也可叫做效率标准。因为用这种标准衡量一个人是否精神健康及其水平时,效率是个核心的概念。

  用体验标准衡量的精神健康水平,跟用效率标准衡量的精神健康水平二者是互相影响的。

  操作标准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个人心理的效率,一条是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前者是心理学标准,后者是社会标准。

  记忆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之一,但把记忆的好坏看作精神健康重要的衡量标准是不恰当的。什么东西该记,什么不必记,无疑比记忆本身重要得多。

  显然,苦于记忆不好的人面临着一个矛盾:他们想记住自己所记不住的东西。这个矛盾后面往往隐藏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你对想要记住的事情由衷地感兴趣吗?

  第二个是,你是不是忘不了你想要忘掉的许多事情?你是不是经常极力控制自己不去想某些事情?如果是,那么请正视自己内心的现实,弄清你究竟有些什么心事和烦恼。不解决这些问题而想有良好的记忆,是不可能的,要知道,不良的心情是妨碍记忆的一大祸害。

  记忆的知识和技巧。有两种不同性质的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

  长期记忆是保持多年甚至终生不忘的记忆。……有人说,善于记忆者必善于遗忘。不记得火烧手指的痛苦,可能早已被烧死;但假如每一次痛苦的经验都记得像当时一样的清楚,我们很可能去自杀了。

  对于评定一个人的精神健康水平说来,我们主要地不在于判断他聪明才智的高低,而是看他的聪明才智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发挥,也就是看他的心理效率如何。

  从实践的角度看问题,人的效率是不能限于孤立的个人加以评价的。记一些毫无用处的东西,即使快且牢,对社会又有什么价值呢?因此,对于评定精神健康水平来说,社会标准比心理标准更重要。

  社会标准主发有两条:工作(包括学习)效率,人际关系和谐。

  工作效率高,不仅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大,还指工作的质量也高,错误少且能及时纠正。如果有不断提高,甚至有发明创造,当然更好。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精神健康的标志,它对精神健康也是一种强有力的促进。

  3、发展标准:

  体验标准和操作标准着眼于横断面,主要考虑的是一个人的精神现状。发展标准不同,主要着眼于纵断面,既回顾过去,也瞻望将来。

  人们心理上的差异,恐怕没有什么比得上不同年龄的心理差异那么显着、深刻而且具有普遍性了。因此,评定精神状况时,千万不要忘了人家的年龄。

  过去有一段时期,精神病学教科书和专着的作者们常常把人格障碍视为不成熟的人格,现在不大这么说了。对于成人来说,成熟仍是衡量精神健康的一把很有用的尺子,尽管这尺子不很精确。例如,情绪不稳定,一脑袋的幻想,极力吸引别人的注意,自控能力差,缺乏毅力(对挫折的耐受力差),暗示性高和盲目的模仿倾向,心目中没有确定的自我形象,没有长远的计划(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和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模糊或经常改变),性冷淡或过分害羞等等。一个成人如果这些特点突出,精神健康恐怕很成问题。

  总结:最好把精神健康看作一种理想,一种人生价值。

  精神健康有不同的水平。精神健康的标准有三:㈠体验标准。主要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两条。㈡操作标准。效率是个核心概念。以各种心理活动的功能来衡量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从社会角度来衡量,这主要包括工作(学习)效率高和良好的人际关系。㈢发展标准。向较高水平发展的可能性大,并且有使可能性变成现实性之切实可行的行动措施,是精神健康的标志。

  不能孤立地只考虑某一条标准,要把三种标准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察和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