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

“人类交往的第三次革命”的新思想是如何产生的?

来源:许金声新浪博客作者:许金声发布时间:2012-10-17 21:14:15|浏览:121评论:0
每当“通心”的传播产生较大效果的时候,都会使我感到鼓舞,使我产生更多地普及“通心”的愿望。“通心”的传播,也不时有震撼的效果,激发我更多地思考“通心”的地位和作用。

  “人类交往的第三次革命”的新思想是如何产生的?

  每当“通心”的传播产生较大效果的时候,都会使我感到鼓舞,使我产生更多地普及“通心”的愿望。“通心”的传播,也不时有震撼的效果,激发我更多地思考“通心”的地位和作用。

  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多地用心理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社会与生活,这种眼光能够使我对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更清晰的感觉。我看到,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大量的人际关系、大量的家庭处于不通心的纠缠状态,人们每天都在浪费大量的能量,但却生活得并不愉快。我自然地想到,如果人类社会能够普及“通心”,人们普遍有机会疏通阻碍自己通心的心理情结,那么人类的生存质量也就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人类社会也会因此发生极大的变化。我越来越相信:“通心”的理念和技术的普及,将造成人类生活的根本改变。

  心理学从来就与社会生活保持着密切联系,同时影响着社会生活。由于这个影响,心理学的一些思想已经成了公众意识的一部分。心理学的一些概念,已经成为了社会流行语言的一部分。例如,弗洛伊德心理学的“潜意识”、“压抑”、“性本能”等概念,就已经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美国,从六十年代开始,由于人本心理学的兴起,大大地推进了心理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心理学对美国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且波及到世界。例如,马斯洛心理学就不仅影响了学术界,而且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多领域,“自我实现”、“需要层次”、“高峰体验”等进入了大众语言。在中国,在1985——1988年前后,曾经有过“弗洛伊德热”、“马斯洛热”。它们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不可缺少的思想解放活动的组成部分,它们已经因此而载入了史册。

  心理学方法在调整、优化人际关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及相当理想的结果,马斯洛、罗杰斯等著名的心理学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类似的见解: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培训中产生的有关人际关系的有效的经验,可以逐渐地向社会推广。例如,马斯洛在去世前的一篇未发表的文章里说:

  “我希望提出一个具体的建议,也就是把‘会心小组’(Encounter groups)、敏感性训练以及人类成长中心和‘艾萨伦型教育’所使用的各种方法都用来促进我们社会的整体化,最终推广到世界。当然,国家培训实验中心组(NTL)已经开始在最大混合小组中使用这一程序,这种小组就是由尽可能不同的人组成T小组。但我认为,沿着这一方向发展,还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建立黑人和白人的会心小组更能够体现我的意思。”(马斯洛著《洞察未来》,许金声译,第148页,华夏出版社,2004年)

  对于马斯洛的这一思想,我自己有切身的体验。我长期从事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培训的工作,强烈感到在这些工作中所建立的关系,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复制、重现,在这些工作中所运用的大量方法,完全可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也就是说,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培训中,当解决了当事人的问题后发生的精彩、奇妙的情况,同样可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

  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培训中,“通心”至少是一个建立理想的帮助性关系,使心理调整能够成功的最重要的条件。把“通心”的方法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建立更加满意的关系。

  自劳动部实行关于心理咨询师的制度后,持有证书的我国的心理咨询师目前据说已经十多万。其中,也不乏具有真才实学的,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心理咨询师。“通心”的理论和方法,不是与国内外社会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实践相断裂,而是密切相关的。目前,在我国心理学界,有不少心理咨询师尽管没有使用“通心”的概念和方法,却使用了“共情”、“同理心”等概念和方法,这些概念、方法与“通心”是对应的、类似的,取得的效果也是相近的。他们通过“共情”、“同理心”等概念和方法的运用,已经成功地帮助了大量当事人处理了心理问题,改善了他们的人际关系。

  在这里,为便于讨论,暂时把“共情”、“同理心”等能力统称为“通心力”。“通心”的理论和方法比“共情”、“同理心”等更加丰富、详细、透彻、系统。如果这些心理咨询师能够学习和掌握“通心”的理论和方法,他们以前所学习的理论和方法还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通心”的理论已经达到了“大道至简”的层次,它可以帮助心理咨询师整合以前所学习的理论和方法。

  例如,沈东郁先生曾经就职于北京安定医院心理科,2007年起开办个人心理治疗工作室。他在自己的心理咨询实践中,注意到了“共情”的重要性。他说:“我越来越觉得,共情能力不单单是咨询师要具备的能力,也应该是咨询工作的目标之一:让我们的来访者能够具备共情的能力。” (沈东郁《共情能力的思考》,《心理月刊》专家博客,2010年,4月15日)所谓“让我们的来访者能够具备共情的能力。”,正是我说的“让我们的来访者能够具备通心的能力。”

  他还写到:“共情的能力,是心理成长过程中逐渐发展出来的重要能力,对任何人都一样。想想捉迷藏的游戏,一岁多的小孩子,把一块布盖在他的头上,然后再拿开,他会笑得很开心;三、四岁的孩子,他把头藏起来之后,就觉得别人已经看不见他了,哪怕屁股还暴露在别人的视线里……当孩子能够把自己藏好的时候,他就具备了共情能力——他能从寻找他的人的立场去考虑了。” 沈东郁《共情能力的思考》,《心理月刊》专家博客,2010年,4月15日)我则把“通心力”解释为人类都具有的“类本能”。

  他说的“共情”,大致对应于我说的“通心”的“黄金三要件”的第二个要件,也就是“换位体验”。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进一步,我还认为社会成员的通心力的提升,既是和谐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指标,也是建成和谐社会的重要的具体途径。心理学领域取得的成果,完全可以向全社会推广。

相关文章

已有0条评论,点击查看网友评论:

对该新闻评论,请马上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