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

网络择偶也难,通心是关键

来源:许金声新浪博客作者:许金声发布时间:2012-10-17 21:13:51|浏览:172评论:0
可以说,互联网正在把人类、交往交流的机会逐渐扩展到极端,把交往、交流的成本减少到最低。正是由于如此,也就使人类在交往、交流上自身的问题更加突显出来。

  可以说,互联网正在把人类、交往交流的机会逐渐扩展到极端,把交往、交流的成本减少到最低。正是由于如此,也就使人类在交往、交流上自身的问题更加突显出来。以前人类交往、交流的发展,主要是靠外在物质的工具的改进,例如,各种交通工具、通讯工具、传播工具等的改进。当互联网出现后,外在物质工具的改进已经达到一个顶峰,人类交往、交流的继续发展目前面临一个瓶颈,这个瓶颈就是人类自身交往、交流能力的提升,也就是说,人类自身素质的提升。

  从著名的木桶理论来看,如果把人类交往质量看成是一个由多块木板构成的一个木桶,这些木板是决定人类交往质量的各种因素组成,包括物质条件、技术、人类的需要满足水平、人类自身的交往能力等等。不同的木板长短高低各不同,而人类自身的交往能力是其中的最低一块板。

  我们可以把通心力看成是人类交往能力的核心。

  当网络无能为力之处,正是心理学家应该大展身手之时。

  人类交往的目的,体现在对各种需要满足的追求。其中之一,是达成亲密关系,享受亲密关系。约翰·奈斯比特曾经说,高技术应该有高感情(High Touch)来补充,其深层次的含义也在这里。

  那么,就达成和享受亲密关系来说,互联网和通心力各自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择偶,来看这个问题。互联网在择偶的机会上已经显示了很大的威力。在理论上,通过互联网,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在短时间内完成必要的筛选过程。但如果不具备通心力,我们却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

  1、我们无法准确地判断对方的情况。

  2、我们已经瞄准了对象,但很难顺利沟通。

  3、即使我们结婚,我们也无法真正享受亲密关系,享受幸福的婚姻生活。

  实际上,目前利用互联网进行择偶的各种公司、服务有很多,但成功地使当事人找到合适的另外一半的比例未必理想。有好些想通过互联网在解决择偶的人,经过不少周折,仍然是单身。

  当然,通过互联网择偶,也不乏成功的例子,而这些例子恰巧说明,在已经有了互联网的情况下,成功的关键是当事人的通心力。

  例如,中央十频道播放了一个节目,一位83岁的男退休教授利用网络找到了一个58岁的女退休医生。整个过程时间很短,结果双方都非常满意。

  已经83岁了,择偶应该说比较困难,为什么他能够顺利地、成功地完成此事呢?

  成功的原因,当然首先是由于有互联网这一先进的工具。但同样有这样先进的工具,许多人没有成功,为什么他却成功了呢?从电视节目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他具有良好的通心力。例如,我们看到,在这一过程中,退休教授非常善于沟通,他善于在对方需要的基础上展示和表达自己,在关键时刻打消对方的顾虑,使双方感情不断深化。

  互联网本身只能够增加交往的机会、减低交往的成本,并不能够直接提高交往的质量。交往的质量、有效性等取决于人们的通心力。如果通心力没有跟上,互联网也起不了作用。通过互联网的择偶成功率不理想的原因,在于人们并不能够很好利用这一形式。机会多了,利用机会的能力却没有同步增加。用约翰·奈斯比特曾经的话来说:“高技术”没有得到“高感情”的补充。另外,高技术产生的机会,不仅不能够使人的状态向“高感情”的方向发展,反而可能变得更糟糕。例如,面对互联网,有的人择偶容易迷失自我,有的人择偶就像猴子扳包谷,扳一个,丢一个。

  人际关系产生的幸福感主要不是取决于交往的机会,而是人们交往的状态。在缺乏通心的情况下,人类的交流和交往再容易、再多,也不能够使人们有幸福感。交流、交往机会无限多,如果不能够通心,其交流、交往的效果却会等于零,甚至有负作用。

  人类交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从人类自身来看,就是缺乏通心的能力。或者说,是人类通心力的潜能还没有被普遍开发出来。

相关文章

已有0条评论,点击查看网友评论:

对该新闻评论,请马上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