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财发身,勿以身发财

发布时间:2012-09-19 09:37:05    来源:网络   浏览:(218)

南怀瑾说:秦、汉以后历来读儒书出身的学者们……对于"钱"、"财"二字,视为毒害。甚至平时多谈这两个字,就会变成"俗物"。可是,不随流俗,特立独行的学问修养,毕竟不易做到。因此,一般的读书学"儒"的知识分子,大多成为"既要清高又怕穷"的矛盾心理状态。一旦考取功名,挤身政要以后,既不懂经济、财政,更不懂为国家社会人民之间,如何理财致富,而达到富国强兵的妙用。

  经典回放

  选自《大学》

  【原文】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译文】创造财富有一个规律:生产财富的人众多,消耗财富的人少,管理财富的人勤快,运用财富的人节俭。这样做才能使财富经常充足。有仁德的人用财富来充实生命,没有仁德的人却用生命去聚敛财富。

  大师释疑

  疾:迅速。

  舒:舒缓,适当。

  发身:"发"即扩大、充实。"发身"意为充实生命,主要是指完善品格。南大师认为意为"可以发展一身的功名事业",也很有道理。

  以身发财:用生命来发财。

  学儒一得:财富只是工具,不是目标

  本节选录的"生财之道",在现代商业社会,只能算"小儿科",一个小店店主都知道。但知道不等于能做到。以一个大公司为例,要使生产财富的人众多而消耗财富的人少,就要尽量精简人员,避免人浮于事的现象。正如台湾企业家王永庆所说:"在各项节约成本的措施中,以精简人员最为重要。"但是,即使在那些优秀的大公司里,也可能存在人浮于事的现象。至于政府部门就更不用说了,能有三分之一真正办事的人就不错了。  

  当然本书不探讨商业问题。倒是"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这句话,值得重点探讨。"以身发财"倒很简单,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要钱不要命",这是智者所不屑为之事。如何"以财发身"呢?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用财富创办善业。

  也就是用财富进行投资。但是这里强调"善业"二字。首先当然要能生利,如果没有利润,反而亏光了老本,"发身"就不行了,倒是很揪心。其次要兼顾个人利益与社会价值。只有两者相符,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如果偏于一方,终究会成为失败的事业,甚至成为"恶业"。比如某县政府投资上千万元,在一个偏远山区建了一个度假别墅区,但这个地方既无风景,路途又很遥远,根本没有人来入住,上千万元钱不过建成一个"废物点心",老百姓一谈起这件事,就气得大骂"腐败",这不是恶业吗?

  第二,用财富推行善德。

  也就是用财富从事慈善事业,使他人也能享受到你的财富带来的好处。这仅仅是一件表现好心眼的事,也不仅仅是一件获得好名声的事,它同时也是一种进取和自保的手段。

  有一次,齐景公去晋国访问,在宴会上,他向晋国名臣师旷请教为政之道。师旷默想片刻,答道:"您只要对老百姓多施恩惠就行了。"

  齐景公意犹未尽。过了一会,他又问:"大师,您看我管理国家应该注意什么?"

  师旷又说:"您只要对老百姓多施恩惠就行了。"

  酒宴之后,景公走出王宫,前往宾馆。师旷去送他。景公再一次向师旷请教。师旷还是那句话:"您只要对百姓多施恩惠就行了。"

  路上,齐景公思索师旷的话,忽然想到了自己的两位弟弟:公子尾和公子夏。他们两家都很富裕,又乐于施恩,老百姓很爱戴他们。齐景公马上明白了师旷的意思:如果不赶紧争取民心,自己的权位将受到威胁啊!

  回国后,齐景公下令打开粮仓赈济广大的穷苦百姓,打开金库把多余的银钱赏给孤寡之人。此外,他还命令把后宫那些没有被纳为妻妾的宫女都嫁出去。

  这些惠民措施使齐景公声望日增。过了两年,他的两位弟弟失了势,跑到外国去了。

  这个故事可以说明,当你做善事时,不仅仅是受惠者获益,你获得的利益也跟受惠者一样多。

  第三,用财富广交善友。

  俗话说:"有钱男子汉,无钱汉子难。"俗话又说:"有钱的王八大三辈。"如果没有钱,想交一些高层次的朋友,人家可能不愿搭理。这也是人之常情。有钱之后,交友就相对比较方便了。但这不是说,要等别人来巴结你,要用钱去买交情,而是要利用钱财的力量,去帮助那些值得帮助的人,使他们感受你的友谊,并乐意与你结交。

  如果自己富贵了就财大气粗,不把别人放在心上,也不肯助人,后果可能很严重。

  春秋时,有一名叫东闾子的人,曾经富贵过,后来当了乞丐。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会落到这步田地?"

  东闾子答道:"这件事我想了很久才明白:我做过六、七年宰相,从未举荐过一个人;我曾经拥有过几千万财富,却没有使一个人富足。我今天落到这步田地,是不懂得施惠带来的恶果啊!"

  还有一个相似的例子,也是发生在春秋时期,有个叫宗卫的人,在齐国当了多年宰相。后来他因事被免去宰相职位。他回到家里,召集田饶等二十七人,问道:"你们哪位愿意跟我一起逃亡国外?"

  田饶等人都伏在地上,不愿回答。

  宗卫叹道:"唉,为什么贤士容易得到却难以使用呢!"

  田饶说:"不是贤士难以使用,而是您不会使用。"

  宗卫问:"这是什么意思?"

  田饶答道:"如果供给的饮食中有臭肉,门下就没有肯为您牺牲的人。我们从您这里得到三斗粮食的俸禄,还不够养活一个人,您饲养的鹅鸭却有吃不完的粮食;你用丝绸绵缎装饰厅堂的栏杆,任由风雨侵蚀,我们却得不到您一件衣服;果园里的果子,您家里的女人摘下来互相投掷,我们却没有尝过一个。况且,钱财是您轻视的,牺牲却是我们重视的,您不能用轻视的钱财,却想得到我们重视的牺牲,怎么可能呢?"

  宗卫羞得满面通红,慢慢离开座位,向大家表示歉意,说:"这是我的过错啊!"

  很多富贵的就像东闾子和宗卫一样,起初觉得自己的力量已经很大,用不着别人帮忙,也不愿意帮助别人。但世上的事难说得很,等你需要用人时,却无人可以求告,这才是最可悲的。

  第四,用财富享受善乐。

  也就是用财富享受生活。为什么说"善乐"呢?如果享乐会伤害身体,会影响事业,会破坏人际关系,就不是善乐。如果享乐对身心、事业有好处,才是善乐。它包括三个方面:

  一时享乐有时。也就是根据人体生物钟的特点来安排生活。

  有一个故事:春秋时,齐景公有一天晚上喝酒喝得高兴,想把酒席摆到晏子家去共饮齐乐。晏子听说景公来了,马上穿戴礼服,站在门前等候。齐景公来后,他就问:"是别的国家发生了大事吗?是我们国家发生了大事吗?您为什么深夜来到我家?"

  齐景公说明来意。晏子拒绝道:"替你铺桌席、摆餐具的自然有人,我不敢参与。"

  齐景公觉得很扫兴,准备将酒席摆到司马穰苴家去。司马穰苴穿着盔甲,拿着戈,站在门口问:"外国挑起了战事吗?臣子中有人叛乱吗?您为什么深夜来到我家?"当他得知齐景公不过是想跟他喝酒时,他立即就拒绝了。

  齐景公无奈,只好把酒席摆到大臣梁丘据家里去了。

  晏子和司马穰苴无疑是懂得"善乐"的人,在不该享乐的时候,哪怕国君的面子也不给。齐景公在这方面就差远了。

  二时享乐有度。适度的享乐有益身心,一旦过度,好事就可能变成坏事。很多人倒在酒桌上、倒在牌桌上,这都叫不善乐。

  有一次,赵襄子连喝了五天五夜酒,还得意地向身边一位姓莫的伶人道:"你看我多厉害!连喝五天五夜都不醉。"

  莫伶人说:"您就接着喝吧!离那个商纣王只差两天了。我听说商纣王能连喝七天七夜,您已经喝了五天五夜了!"

  赵襄子一惊,吓得酒也醒了,问道:"难道我也快亡国了吗?"

  莫伶人说:"那倒不至于。夏桀和商纣之所以亡国,是因为他们遇上了商汤和周武,如今这世道,天下的君王都是夏桀,而您是商纣,夏桀、商纣同时在世,却没有商汤、周武,所以大家暂时都亡不了。"

  自此,赵襄子在享乐方面收敛多了。

  在现代竞争社会,人们其实是没有多少时间可以尽情享乐的。尽管"桀纣"多而"汤武"少,失败的风险还是随时存在。在享乐方面节制一下,把心事多用到事业上,也是降低风险之一法。

  四是享乐有节。即享乐跟自己的收入相衬,否则就成了奢侈或吝啬。相对来说,奢侈的毛病更大。 内容来自人生智慧网

  春秋时,蔡侯、宋公、郑伯一起去晋国朝拜。蔡侯对晋国大臣叔向说:"您有什么话指教我吗?"

  叔向说:"蔡国的土地和人口不如宋、郑两国多,您的车马、衣裘比两国奢侈,诸候中莫非有人要图谋蔡国吧?"

  果然,过了一年,楚国进攻蔡国,蔡国灭亡了。

  蔡侯奢侈跟亡国有什么关系呢?他为了满足奢侈的享受,必然向百姓横征暴敛,百姓一定怨声载道,巴不得亡国才好。这等于给了楚国一个很好的出兵理由和取胜机会。

  在现代社会,人们崇尚"超前消费",今天花明天的钱。这个观点虽然新颖,其实是享乐无节的表现。虽然不至于"亡国",难免有财政破产的危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