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心养性:塑造人格

发布时间:2012-09-17 14:43:14    来源:网络   浏览:(1548)

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实现理想的人格?

  孟子认为,必须存心养性,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章句上)一个人无论寿命长短,只有修身养性才能安身立命,而修身养性就是保存他的善心,培养他自身固有的善性,这样,才能应对命运的种种挑战。

  那么,人的善性善心就是天生就有的吗?是的!孟子进一步阐述道:“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章句上)人的善性,其实就植根于人心中,人的天性本来就是善的,只要保存住这份善心,那么,仁义礼智等道德品性就能自然显露出来,表现在一言一行上,一看便知。


  人心虽然从本质上讲都是善的,但人的善性往往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化。“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告子章句上)在这里,孟子强调人内心对善性的体会、领悟在于理性的思考。只有通过深入的、理性的思考,才能把握人心性善的本质,耳目不被那些表面的现象所蒙蔽和诱惑,从而偏离了人心性的本质,出现心理失衡,行为失措,甚至走向反面。

  只有通过长期的潜心领悟,才能存心养性,达到加强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实现理想的道德人格。

  性善尽管是人普遍的本性,但并不是人人都愿存心养性,并不是人人都有一颗善心,并不是人人都有善行。对此,该如何应对?

  孟子的办法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只要自身身正,那就会走遍天下,无所不能,无往不胜。“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离娄章句上)从深刻的反省中,反思自己对别人的爱是否真诚,管理别人的方式方法是否得当,尊敬别人是否充分,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正是自己言行的反照,只有不断在自省中矫正,才能做到正确无误。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能责怪、怨恨别人比自己强,而要以自身找原因,才能提高自己的命中率。

  孟子这个比喻并不一定切贴,射箭固然主动权在射手,但靶心是死的,不像人心是活的,是变化无常的,因而射中靶心应该并不难,要射中人心那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对于那些依然保存着天生的善心者以善待之,当然会得到善报;对待那些心性已经变得不善者,以善待之,还会有善报吗?

  如何能奉劝一个杀人不眨眼,双手沾满鲜血的刽子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呢?如何让一个贪财好色、巧取豪夺、爱财如命者,慷慨解囊,扶贫济困,乐善好施呢?

  恐怕仅仅用善待之,是无用的。对性善者善待之,对性不善者,不善待之。应该是切实可行的态度和方法。

  存心养性乃为人之道,抑恶扬善不也是君子之道吗?

  孟子:“反求诸己”

  孟子是彻底的性善论者,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反省、正己的思想,并进一步发扬和完善。

  孟子认为,“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告子章句上)齐恒公的宠臣易牙,之所以善烹饪,就在于他掌握了人的口味,因为人的口味是相通的。天下人都称道易牙的烹调,就说明天下人的口味是相通的。那么,人心也是一样的,人心的相通之处,就是天理和道义。圣人之所以提倡天理、道义,就在于圣人掌握了我们的心理。


  由口味相同,推及心理相同,再推及道义天理相同,孟子的推及层层深入。

  同样,实行仁,也是这样。“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章句上)由爱自己的亲人,推及爱所有的人,由爱所有的人,推及爱护万物。由内到外,由人到物,仁爱越推及越广博。

  爱自己的亲人,能做到者多,推及爱所有的人,那就不是那么容易做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梁惠王章句上)由敬奉自己的老人,推及敬奉所有人的老人;由爱护自己的孩子,推及爱护所有的孩子,能做到吗?

  仁爱如此推及,怨仇也如此推及。“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尽心章句下)若杀别人的父亲,别人也杀你的父亲;若杀别人的兄长,别人也杀你的兄长。虽然自己的父兄,不是自己亲手所杀,但也和自己亲手所杀差不多。因为自己的父兄之所以被人所杀,是由于自己先杀了别人的父兄,由人推己,由己推人,不等于是自己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父兄吗?

  所以,“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滕文公章句下)自己已经扭曲、变态了,如何能使别人正直呢?“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尽心章句下)自己不施行仁道,在自己的妻子儿女那里都不能进行;管理别人不仁道,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指挥不动,更不用说指挥别人了。孟子的见解极为深刻。


  由人推己,由己推人,正人必先正己。

  做人处事,“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尽心章句上)时时反省自己,只要自己是真诚的、实在的,那就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正己而物正者也。”(尽心章句上)只要自身正,天地万物就无不正。

  因此,正别人,先要正自己。“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离娄章句下)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敬别人,就等于敬自己。

  但如果别人一时不接受你的爱和敬,该怎么办呢?是放弃、逃避呢?还是怨恨、报复呢?

  孟子的做法是:“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离娄章句上)别人拒不接受你的仁爱,别人拒不服从你的管理,别人拒不以礼待你,原因何在?“反求诸己”!责任在你自身,你应该反省,自己的仁爱是否真诚,自己的智慧是否太低,自己的礼仪是否恭敬,由别人对你的态度,可以看到自己的缺点,进而改正,积极主动地与人为善。这样,自己身正,始终掌握着做人处事的主动权,别人还会那样对待你吗?

  无疑,这种由己推人,由人推己,自我反省,自我完善的思维和原则,人人若能遵守和实行,那人与人之间,还会有失信吗?还会有争斗吗?还会有不平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