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豁达的心态面对宠辱

发布时间:2012-09-16 16:43:37    来源:网络   浏览:(1405)

  君子见利思辱,见恶思诟,嗜欲思耻,忿怒思患。君子终身守上,战战也。

  ——《曾子全书》

  老子《道德经》中也说过这样的话:“宠辱不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不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一般来看,道家思想是退缩的,保守的,但它有些话却切合了中庸理论,尤其在为人处世上,主张以不伤害生命和真性为前提,也就是人是自在的,只有这个自在性的主体与自然达成和谐,才是最恰当的,否则就违反天性与人性。

  洪应明在处世上始终保持着一种豁达的心态,他说:“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一个人对于一切荣耀与屈辱无动于衷,用平静的心情欣赏庭院中的花开花落;对于官职的升迁得失都漠不关心,冷眼观看天上浮云随风聚散,那活得多自在啊。

  人活在世上,总想比别人有钱,比别人有势,也因此惹是生非,种下苦根。于是聪明人意识到了这一点,把“宠辱不惊”视作一种境界。有一次,孟子本来准备去见齐王,恰好这时齐王派人捎话,说是自己感冒了经不得风,因此请孟子到王宫里去见他。孟子觉得这是对他的一种轻慢,于是便对来人说:“不幸得很,我也病了,不能去见他。”

  第二天,孟子要到东郭大夫家去吊丧,他的学生公孙丑说:“先生昨天托病不去见齐王,今天却去吊丧,齐王知道了怕是不好吧?”孟子说:“昨天是昨天,今天是今天,今天病好了,我为什么不能办我想办的事呢?”

  孟子刚走,齐王便打发人来问病。孟子弟弟孟仲子应付说:“昨天王有命令让他上朝,他有病没去,今天刚好一点,就上朝去了,但不晓得他到了没有。”

  齐王的人一走,孟仲子便派人在孟子归家的路上拦截他,让他不要回家,快去见齐王。孟子仍然不去,而是到朋友景丑家避了一夜。

  景丑问孟子:“齐王要你去见他,你不去见,这是不是对他太不恭敬了呢?这也不合礼法啊。”

  孟子说:“哎,你这是什么话?齐国上下没有一个人拿仁义向王进言,这才是不恭敬哩。我呢,不是尧舜之道不敢向他进言,这难道还不够恭敬?曾子说过,‘晋国和楚国的财富我赶不上,但他有他的财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义,我为什么要觉得比他低而非要去趋奉不可呢?’爵位、年龄、道德是天下公认为宝贵的三件东西,齐王哪能凭他的爵位轻视我的年龄和道德呢?如果他真是这样,便不足以同他有所作为,我为什么一定要委屈自己去见他呢?”

  1807年7月,拿破仑与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一世在提尔亚西特会晤。奥地利王后路易莎也来到这里,想请求拿破仑把北德意志马格德堡归还给奥地利。一见面,路易莎王后先是赞赏拿破仑的头“像恺撒的一样”,然后她直截了当地向拿破仑提出归还马格德堡的恳求。拿破仑不好当面拒绝,但又不能轻易答应。他没话找话地赞美皇后的服装如何好看,想以此转移话题。路易莎王后回敬了一句:“在这样的时刻,我们要拿时装作话题吗?”她再次提出请求,拿破仑又用一些毫不相干的话来对付她。路易莎王后再三央求拿破仑宽大为怀,态度谦恭而又诚恳,使拿破仑多少有些动摇。这时,奥地利弗西斯国王进来了,拿破仑的调子当场冷下来了。

  宴会结束时,拿破仑得体地向路易莎王后奉送了一朵玫瑰花。王后灵机一动,脱口而出:“不可否认这是友谊的象征。我的请求已蒙答允?”拿破仑早有戒备,用一句不着边际的话把话题岔开了。路易莎王后没有达到目的,失落地离开了提尔亚西特。拿破仑宠辱不惊,没被王后的热情和赞赏征服。

  外交场合中,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无论怎样被对方吹捧,不该做出让步的决不松口,同时又要做到言行得体,不失礼仪,这是一门高超的艺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