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妇人之仁

发布时间:2012-09-18 16:56:06    来源:网络   浏览:(270)

南怀瑾说:实际上妇人之仁,也正是真正慈悲的表露。正如齐宣王看见一头牛发抖不忍宰杀,扩而充之,就是大慈大悲,大仁大爱。只可惜没有扩而充之而已。一般的妇人之仁,如果扩而充之,就是仁之爱,那就非常伟大了。

  经典回放

  选自《孟子》

  【原文】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译文】齐宣王笑道:"怎么会这样想呢?我不是因为惜财才把牛换成羊,不过也难怪百姓认为我小器。"孟子说:没有关系!这也是仁术,是因为看见了牛难受却没有看见羊难受啊!君子对于禽兽,看见它活着的样子就不忍心看见他死,听到它临死时的惨叫就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远离厨房,就是这个道理。

  大师释疑

  是诚何心哉:这是怎么想的呢。

  宜乎:这也是必然的。

  庖厨:厨房。

  学儒一得:小善难掩大恶

  孟子和齐宣王的对话,出自一个大家熟知的故事:有一次,齐宣王坐在堂上,看见一个人牵着一条牛经过,准备去杀了用于祭祀。齐宣王见那条牛战战兢兢的样子,觉得不忍心,就让那人用一条羊代替这条牛。孟子向齐宣王推销自己的学说时,故意举出这个例子,说明齐宣王本有仁心,具备行仁道的素质,把齐宣王夸得心里热乎乎的。这是说服的一种技巧,先从赞美开始,消除对方的抵触情绪,然后转入正题。

  那么,齐宣王以羊易牛之举,到底是仁爱还是伪善呢?南怀瑾大师认为,既不是真正的仁爱,也不是伪善,只是妇人之仁而已。

  "妇人之仁"一词,始见于《史记·高祖本纪》,这是韩信对项羽的评语:"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意思是说:项羽待人恭敬慈爱,说话真诚恳切,部下有疾病,他流着泪,哭泣着,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吃。可是到了部下立了功,应该封赏时,他把印摸旧了,还舍不得给人家。这就叫做妇人之仁。

  从史料看,韩信这段话应该有些夸张,一方面,项羽分饮食给患病的部下吃,倒是有可能,说他像个女士一样流泪哭泣,好像不符合他的个性;另一方面,项羽封赏不公倒是事实,说他把印摸旧了还舍不得给人家,于史无据。韩信这样说,可能是想讽刺一下刘邦疏慢无礼的脾气,同时提醒他以后不要太小气。但项羽有妇人之仁倒是事实。

  什么是妇人之仁呢?我们只要想一想女人的好心眼就明白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没有理性的爱。心情好的时候,什么都看得顺眼;喜欢一个人,对他的缺点视而不见;跟着感觉走,很少考虑后果。尤其是在孩子面前,只知道疼爱他,只担心他受伤害,就一味溺爱。

  但是并不是每个"妇人"的爱都是不理性的,而且妇人之仁也不是妇人所特有,男人也同样会有。南怀瑾大师说:"当我幼年读书的时候,读到这一段,觉得一位圣人和一位皇帝谈话,不谈天下国家大事,却谈拿小羊换大牛的事,似乎孟老夫子未免小题大作。可是经过几十年的人生经历,读书、作人,累积起来,才知道凡是人,都离不开这种心理行为的范围。不但是齐宣王,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在心理行为上,即使一个最坏的人,都有善意,但并不一定表达在同一件事情上。有时候在另一些事上,这种善意会自然地流露出来。"

  那么,妇人之仁到底是好还是坏呢?应该说不好也不好,只是某种状态而已。或者说,结果好就好,结果不好就不好。

  我们先看一个结果不好的例子:战国时,秦、晋两国交战,打得十分激烈。后来,秦国派使者对晋国主将赵盾说:"两国军队连续作战,都没有休息。请暂时休战,明日再战。"

  晋国大夫臾骈说:"刚才使者说话时,眼睛乱动,言语急促,这是害怕的表现,大概秦军想逃跑了。如果把他们赶到河边,一定能够打败他们。"

  赵盾说:"阵亡的将士还没有收埋,丢下他们不管,是不人道的;约定交战时间未到就将人逼到险地,是没有勇气的表现。请等待一下吧!"秦国军队果然趁夜逃跑了。

  赵盾惦记着阵亡的将士,不忍心把敌人逼入险地。可是后来秦军就忍得下心。当赵盾退休后,他的儿子赵括率军与秦军作战,失败阵亡,四十万赵军俘虏,都被秦军活埋了。

  此例可以说明,妇人之仁真的可以害死人。但要说妇人之仁一定不好,又不一定。我们再来看一个结果很好的例子:春秋时,秦穆公出外视察旱情。走到歧山脚下,他的马车坏了,一匹马脱缰跑了。找到这匹马时,它正被一群农夫架在火上烤着吃。秦穆公的侍从们十分生气,准备将他们全抓起来处罚。穆公拦住侍从,对那些农夫:"吃了骏马的肉而不喝酒,恐怕会伤害你们的身体。"于是让人送了一些酒给这些农夫们喝。  

  一年后,秦国与晋国在韩原交战。开战不久,秦军不利,秦穆公的兵车都被晋军团团围住了,他身上七层铠甲已经刺穿了六层。在这危急的关头,晋军后面突然杀出一群农夫,他们手持各种农具,奋不顾身地击杀晋军,救出了秦穆公。

  秦穆公脱险后,秦军士气大振,结果反败为胜,全歼晋军,而且俘虏了晋惠公。

  战斗结束后,秦穆公要重赏那些农夫。他们却一起跪拜在地说:"我们是为了报答国君的不杀之恩,不是来求赏的。"原来他们那些在岐山分食马肉的农夫。

  按照法律,惩罚这些农是可以的,似乎也是应当的,因为放纵有可能鼓励类似的行为。但秦穆公出于同情心,放过了这些农夫,结果却为自己带来了一场胜利,岂不是意外之喜?

  以上观之,妇人之仁本身非善非恶。但离善很近,离恶也很近。往这边偏一点,是善,往那边偏一点,就成了恶。比如有妇人之仁的项羽,他不幸偏到那边去了。他率兵攻襄城时,"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阬之。"(《史记·高祖本纪》)"阬之"就是坑之,把人活埋。因为久攻不下,就把全城男女老少全部活埋,这种事确实令人发指。他因为遇到抵抗而屠城的事应该还做过不少,以至连自己人都看不过意了。一些老将在楚怀王面前批评他说:"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后来项羽坑杀俘虏二十万,更是令天下人惊心。项羽为什么要做如此残忍的事呢?我想可能是因为爱惜下属。看见下属因作战而死亡,心里痛苦,竟至于把仇恨发泄到无辜的老百姓身上。在下属眼里,他倒像个好人,可是在天下人看来,他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杀人魔王。


  项羽在垓下突围时,向一个老乡问路。那老乡故意指给他一条绝路。由这件事,可窥项羽该死的一斑。

  现在有些学者和文艺界人士尊项羽而贬刘邦,不知道脑袋是怎么长的!假如他本人是被项羽活埋的老百姓中的一个,他会不会为项羽唱赞歌呢?假如他的亲人被项羽活埋,他会不会敬佩项羽是个仁义英雄呢?凡事要设身处地想一想,脑子才不会发烧。

  如果妇人之仁偏到这一边,就可能是大仁大义。南怀瑾大师说:"我认为,古人说’妇人之仁’这句话的意思,是要人们的慈悲,不要走小路线,要发大慈悲,具大仁大爱,所以才用妇人之仁--看见一滴血就尖声惊叫的’仁’来作反面的衬托。实际上妇人之仁,也正是真正慈悲的表露。正如齐宣王看见一头牛发抖不忍宰杀,扩而充之,就是大慈大悲,大仁大爱。只可惜没有扩而充之而已。一般的妇人之仁,如果扩而充之,就是仁之爱,那就非常伟大了。"

  南大师还讲了一个把妇人之仁扩充为大仁大爱的例子:宋朝初兴时,名将曹彬奉命攻打江南的后主李煜。经过半年多苦战,曹彬所部已经占领后唐都城南京的各大要地,只需一战即可大功告成。这时,曹彬却突然生病了。诸将心里着急,都来探视,问他是什么病。曹彬说是心病,并说:我的病医生治不好,只有诸位能医好。

  大家忙问治病办法。曹彬说只有一个办法:打进南京后,不许随便杀一个人,不许奸淫掳掠。

  诸将发誓决不违令,曹彬于是下令攻城。城破后,果然军纪严明,全城百姓得以保全。

  曹彬与项羽的做法正好相反,堪称大仁大义。

  在生活中,妇人之仁与大仁大义有时很相似,如何区分呢?当然要从利害关系上来区分。妇人之仁只是施小恩小惠给少数人,对大局没有好处甚至有损害。

  有一个故事:春秋时,景差出任郑国宰相时。寒冬的一天,有个人打赤脚涉水渡河,从水里走出来时,小腿已受了寒。景差正好路过那里,见此情景,就下车请那个人坐上自己的车,还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他盖好。这件事传开后,大家都夸景差是个好宰相。晋国的叔向听说这件事,讥笑道:"景差做一国宰相,不是太不通了吗?我听说好官在一个地方,三月份就把沟渠修好了,十月份就把桥梁造好了,牲畜都不用涉水过河,何况是人呢?"

  小善是不能掩盖大过的,景差乐于助人,也许称得上一个好人,但他却未能履行自己的职责,离一个好宰相就差得太远。现代有些政府官员在本职工作上多有疏漏,一味地用小善出众,以博取名声。这种人连妇人之仁都算不上,不过是无耻的伪善罢了!


  大仁大义是施行善政,使大众公平受益。汉代名相丙吉出巡时,遇到一个凶杀案件,他理都不理,径直而过。后来,他看见一头牛在路边喘气,立即停下来,问牛主人,这头牛为什么喘气?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关心牛命,而不关心人命?

  丙吉回答说:"路上杀人,自有地方官吏去管,不必我去过问。而牛喘气异常,可能是发生了牛瘟,或者是其他有关民生疾苦的问题,地方官吏不大会注意,我当然就必须问清楚。"

  丙吉表面上冷酷无情,心里却时时装着民生的疾苦,用大仁大义形容他,不是很恰当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