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齐家的五大障碍

发布时间:2012-09-19 09:54:08    来源:网络   浏览:(749)

南怀瑾说:一牵涉到亲情、爱情,心理就有偏差,严重一点,就心理失常。那么,所有的智慧、理性,就都会被自己的感情所蒙蔽了。正如欧阳修所说:"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岂但国家大事,就是三家村里的贫困小户人家,也随时会有这种情况发生。何况那些有权有势,或是财富大老板们的家庭呢!

  经典回放

  选自《大学》

  【原文】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译文】为什么说想管好家庭先要修炼自身品德呢?人们对自己亲近或喜爱的人多有偏爱;对自己所鄙视或厌恶的人多存偏见;对自己畏惧或尊敬的人多存偏心;对自己哀悯或同情的人多有偏私;对自己认为骄傲或懒惰的人多持偏见。能做到喜爱某人的同时又能认识到他的缺点;厌恶某人的同时又能了解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少有啊!所以谚语说:"没有人知道自己的子女不好,没有人知道自己的禾苗茁壮。"这就叫不修好自身品德就不能管好家。

  大师释疑

  辟:南大师认为,"等于偏僻、偏差,甚至有病癖的意义"。也可作"偏见"解。

  贱恶:指所鄙视与厌恶的人。

  哀矜:同情,怜惜。

  敖惰:敖,通"傲",傲慢。惰,懈怠。

  硕:原意是头大,引申为大。这里是茁壮的意思。

  学儒一得:"一碗水端平"

  "莫知其子之恶"这句话很好理解,"孩子是自己的好"嘛!再坏只是调皮,再懒只是不懂事,再蠢只是天真,再丑只是可爱。为什么"莫知其苗之硕"呢?因为人们都贪心不足,禾苗长得再好,还是觉得不够好。跟更好的相比,就更不满意了。

  本节选录的这段文字,概括了"修身齐家"的五大障碍:

  第一大障碍是"人之其所亲爱而辟"。如果缺乏公正,那么对自己亲近或喜爱的人必然刻意呵护和照顾。天平稍稍倾斜,就会失准,难以让其他人口服心服。

  有一天,明太祖朱元漳到国子监视察。国子监的厨师献上茶来,朱元璋喝了,觉得色味俱佳,心里很高兴,便下诏赏给厨师冠带。一位在国子监读书的老生员听说这件事,感慨万千,吟出两句诗:"十年寒窗下,何如一盏茶!"正在想后面的句子,朱元谭正好从他窗口经过,应声接道:"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朱元璋身为帝王,一时高兴,赏赐了厨师,由于赏不当法,别人还难免愤愤不平。其他的人处事不公,怎么可能让人服气呢?

  春秋时,韩昭侯任命申不害为宰相,将韩国治理得很好。有一天,韩昭侯向申不害请教法治之道。申不害说:"所谓法律制度,就是根据臣民功劳的大小给予不同的奖赏,根据他们才能的高低授予不同的官职,根据他们所犯过失的轻重给予不同的惩罚。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到信赏必罚。"  

  韩昭侯听了,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他的话。

  申不害又脸色凝重地说:"现在,我国虽然建立了法律制度,您却听从左右大臣们的请求,不依法办事。本该惩罚的,左右一请求,您就不了了之;不该奖赏的,左右一请求,您就给予奖赏。这样一来,法律形同虚设。您觉得做不到令行禁止,原因就在于比。"

  韩昭侯听了,恍然大悟地说:"先生所言极是!从今以后,我知道怎样实行法律制度了,也知道什么话该听,什么话不该听了。"

  过了一段时间,申不害的一位堂兄前来投靠他,想谋一个官职。申不害知道这位堂兄才能平平,本不想推荐他;但自己年幼时曾得到过他极大的帮助,兄弟二人感情甚笃。现在堂兄千里迢迢而来,自己身为宰相,怎好让他空手而归?于是,申不害找了个机会,私下向韩昭候提起此事。

  韩昭侯笑笑说:"先生所说的不是我从先生那里学到的东西啊!我如果听从您的请求,就违背了先生教导我的话。我只好不听从您的请求了。"

  申不害听了,羞得满脸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从第二天起,他搬出相府住了一段时间,以惩罚自己的过失。

  申不害给韩昭侯讲的道理,堂堂正正,句句在理。可是落到自己身上,在自己的亲人面前,就掌不住舵了。所以说,一个人不怕没有德行,就怕德行不够深厚坚牢,到关键时候出现情、理分裂和言、行分裂,影响就大了。


  第二大障碍是"之其所贱恶而辟焉"。如果缺乏宽容之德,对自己轻视和讨厌的人,无事也会动三分恼,如果有事,更是火气过盛。

  蔡国派师强、王坚出使楚国。楚王一听到这两个人的名字,好像来向楚国示威似的,心里很不高兴,对手下人说:"天下人名多得很,为什么偏要叫师强、王坚呢?"所以,他召见两位使者时,不按礼仪程序。见了面后,两位使者的声音让他觉得特别讨厌,两位使者的外貌更让他觉得恶心。他勃然大怒说:"蔡国没有人吗?这个国家应该讨伐!蔡国有人却不派遣吗?这个国家应该讨伐!蔡国故意用这两个人来试探我吗?这个国家应该讨伐!"

  蔡国的师强、王坚什么不恰当的话都没说,什么不恰当的事都没干,结果却为国家惹来了这么大麻烦,其原因不过是蔡国的实力让楚王轻视而蔡国的使者让楚王讨厌罢了。

  如果一个人宽容大度,能够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那么遇到自己轻视和讨厌的人,处理问题的境界就大不一样了。

  孟尝君任齐国宰相时,家中养了许多宾客,其中一位宾客与孟尝君的小妾私通。有人建议孟尝君将此人处死,孟尝君淡然一笑:"喜爱美女是人之常情,不必再提了。"


  过了一年,孟尝君召来那位宾客,对他说:"你在我门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到现在还没有适当的职位给你,心里很不安。现在卫君与我交情很好,不如让我替你准备车马银两,你到卫国去做官吧。"

  这位宾客来到卫国,受到卫君的重用。后来齐国和卫国关系紧张,卫君想联合各国攻打齐国。此人对卫君说:" 我之所以来到卫国,全赖孟尝君的推荐。听说齐、卫两国的先王曾经相互约定,将来子孙绝不彼此攻伐,而您却想联合其他国家攻打齐国,不仅违背了先王的盟约,同时也辜负了孟尝君的情谊。请陛下取消攻打齐国的念头吧,不然,我愿死在您的面前。"

  卫君佩服他的仁义,于是取消了攻打齐国的念头。

  古人认为"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乃是不共戴天之仇,那个宾客抢了孟尝君的女人,孟尝君非但不加惩罚,还以德报怨,这种修养功夫就很让人敬佩了!

  第三大障碍是"之其所畏敬而辟焉"。如果缺乏勇气,对自己畏惧和尊敬的人,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于制度也不敢认真执行。这就像堤坝决了一个口一样,久之制度便会形同虚设。


  有一家国营厂,有几个刺头儿,整天吊儿郎当,工作不好好干,还时不时地惹事生非。厂长想开除他们,他们就舞拳露臂想玩命,还扬言要用对付厂长的家人。厂长害怕了,只好任他们胡来。其他职工见样学样,厂里的纪律一团糟。这位厂长调走后,以后来过两任厂长,情况仍没有改善。

  后来,来了一位姓李的厂长,公布了新的厂规。不久后,一个刺头儿触犯了厂规,李厂长果断地决定对他进行处理。刺头儿还是老一套,气势汹汹地来到厂长办公室,恐吓道:"信不信我弄个炸药包把你家平了?"

  李厂长不动声色地盯着他看了半晌,然后说:"请坐下,慢慢说!"

  刺头儿犹豫了半晌,终于坐下了。

  李厂长微笑着问:"你知道炸药包怎么弄吗?需不需要我教教你?’自卫还击战’那会儿,我是尖兵排长。"

  刺头儿胀得满脸通红,说不出话来。他的气焰完全被压下去了。接下来,李厂长对他进行了一番开导,他就心服口服地接受了惩罚。自此,再也没有哪个刺头儿敢违反制度了。


  无论管理一个家庭,还是管理一个团队,正气能否压倒邪气,是至关重要的。而领导者的勇气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四大障碍是"之其所哀矜而辟焉"。"同情弱者是人类的天性",如果缺乏审慎之德,对自己怜悯和同情的人,可能滥用好心。

  古时候,富豪之家欺压穷民的事屡见不鲜。有一个县令,颇爱民。有一次,一个穷民状告某富豪霸占他家田产。县令气极,命人把那个富豪抓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打二十大板再说,还勒令富豪退还穷民田产。可是后来经过调查,情况正好相反,原来那个穷民知道县太爷向着穷人,便借故向富豪家勒索钱财。勒索不成,就编了一套谎言,诬告富豪霸占田产。事后,这位县令感慨地说:"穷民敢于诬告富豪的事,虽不多见,也不得不察啊!"

  在处理事情时,最忌先入为主之见。看见某人愤愤不平,就以为他一定受了委屈;听见某人哭得伤心,就以为他一定有冤情,凭表面现象作判断,很可能出现偏差。只有保持平静的心态,详察事实,  

  第五大障碍是"之其所敖惰而辟焉"。常人的心理,看见傲慢的人,心里的气就不知打哪儿来,不管有理无理,都想折辱他一下。看见懒惰的人,就觉得一定是"粪土糊不上墙"。但是,傲慢虽然不是好习惯,傲慢的人也未必有才,但其中也确有一些人拥有值得骄傲的才能。懒惰虽然不是好表现,懒惰的人通常不会有出息,但有些人懒惰的表面下也可能隐藏着合理的原因。比如刘备懒于公事,跑到菜园子里种菜,你就不敢肯定他没有出息。所以,看人不能凭表面得出结论,进行深入了解,才不会错过人才。

  春秋时,贤士田子方就是一个比较傲慢的人。他在魏国任职时,有一次,他乘车赶路,与太子击相遇。太子击急忙下车,迎上前去,恭恭敬敬行礼。田子方却端坐车上不动。太子击不高兴地说:"不知道是贫贱的人有资格瞧不起人,还是富贵的人有资格瞧不起人?"

  田子方说:"当然是贫贱的人有资格瞧不起人。富贵的人怎么敢瞧不起人呢?国君瞧不起人,就要亡国;大夫瞧不起人,就要败家。至于贫贱的人,如果不得意,穿上鞋子就走,到哪儿得不到贫贱呢?"

  太子击见到魏文侯后,将田子方的话告诉他。魏文侯感慨地说:"没有我儿子的过失,我怎能听到贤人的金玉良言?"

  还有一次,田子方陪魏文侯会见宾客,太子击走进来了,别的宾客和大臣们都站起身,只有田子方端坐不动。魏文侯脸上有不悦之意,太子击也很不高兴。

  田子方看出父子俩的心思,不禁一笑,说:"我为你站起来吗?不知是否合乎礼;我不为你站起来吗?不知是否犯了罪。请让我背诵一段书吧:楚恭王做太子时,想到云梦去,路上遇到大夫工尹,工尹急忙躲进一户人家,避而不见。太子下车,来到这户人家门口说:’老先生,何必这样呢?我听说:尊敬他的父亲,不等于还要尊敬他的儿子。如果还要尊敬他的儿子,这是非常不吉利的。老先生何必这样呢?’工尹说:’以前我只认识你的外表,从现在起,我了解你的内心了。果真这样,你准备到哪儿去?’"

  田子方背完书,魏文侯点头夸道:"好!"

  太子击上前背诵楚恭王的话,一连背了三遍,并表示一定要向楚恭王学习。

  俗话说:"打狗要看主人面。"田子方当着魏文侯的面,不给太子击面子,确实有点傲慢。但他的话也确实是金玉良言。魏文侯不愧是一个善于"齐家"的人,他对田子方的礼让和赞赏,不仅使自己得到了一个大才,也培养太子谦逊的美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