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善事即是真学问

发布时间:2012-09-19 09:41:58    来源:网络   浏览:(869)

南怀瑾说:有一次,一位在乡村担任多年警察的人来看我,谈到执行勤务的苦处,他便说:"老师啊!我很想提早退休,能在你身边做事,随便打扫清洁,端茶送饭都可以。"我说:"你是一个诚实君子,多担待一些烦恼苦痛,为地方社会老百姓做点好事,才是真修行,才是真学问。"

  经典回放

  选自《大学》

  【原文】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译文】为什么想在天下推行明德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呢?国君尊敬老人,便会带动百姓孝敬的风气;国君尊敬长者,便会带动百姓敬长的风气;国君怜恤孤寡,百姓们也会照样去做,而不会欺凌弱小。所以,国君应当推己及人,在道德上起到示范作用。


  大师释疑

  老老:尊敬老人。

  长长:尊敬长者。这里所谓"长者",主要指才能品德出众的人。

  恤:抚恤。

  不倍:不违背。"倍"同背、悖。

  絜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君子的一言一行要在道德上有示范作用。"絜"、"矩"是古代测量的工具。

  学儒一得:"美德即知识"

  儒家所谓"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在有道理和没有道理之间。

  如果作为一种道德感化手段,是没有道理的。前一节已经讲过,人的境界不同,追求的东西不一样。这跟西方哲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是一致的。马斯洛认为,人有五大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而且人的需求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  

  但儒家的所谓"修身",要求跳过前面四大需求,直接到达自我实现的境地。所以他们即使饿着肚子,也在思考国家大事;即使就要死了,还要保持气节。这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行得通。比如曾参住在鲁国时,每天穿着破旧的衣服去种地。鲁国国君想送给他一块封地,他认为不符合礼,三番五次不肯接受。他临死时,儿子们把他抱到一张比较豪华的床上,他认为不符合礼,坚决要求换到旧床上。这种完全不关注生活享受而追求自我实现的精神是令人敬佩的,可惜绝大多数人实行不了。无论你怎样以身为表率,别人也不会见样学样。

  每个人都会追求自己的目标,而不会追求别人的目标。领导人想通过敬老、尊贤、恤弱来带动这些行为,基本上会失望。能够受到好评就算结果不错,有的人甚至还会对此类行为嗤之以鼻。比方说,领导敬老,不孝敬父母的人不会因此变得孝顺,反而认为这是领导在收卖人心。因为他根本不相信世上有真心孝顺父母的人。这就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领导敬重某个贤士,不敬重贤士的人不会因此敬重贤士,反而会对贤士充满妒恨。领导怜恤弱小,没有同情心的人不会因此变得慈善,他们认为这不关自己的事。

  但是,原本有敬老、尊贤、恤弱等习惯的人,用不着领导提倡,也会保留这种习惯。

  所以说,作为一种道德感化手段,老老、长长、恤孤是行不通的。

  但是,如果作为一种利益驱动手段,这种方法是有道理的。只要这样做以让自己得到好处,绝大多数人都会争先恐后地去做。他们并不是喜欢老老、长长、恤孤,而是喜欢由此带来的利益。"楚王好细腰,宫女多饿死"。这些宫女并非认同楚王审美观,但只要能受到宠爱,饿死了也觉得值。汉朝"以孝治国",孝敬父母的人有机会成为官员,所以竟出现了"王祥卧冰"这么极端的事情。他想捕鱼给父亲吃,用硬物把冰敲开就可以了,用身体去融化坚冰,是多么不合情理、不合科学的事。所以,这只能认为是一个追求轰动效应的宣传炒作。他真正喜欢的恐怕不是自己的父亲,而是朝廷的官职。  

  那么,儒家所谓"教化",到底强调的是哪种手段呢?从儒士们羞谈利益的举动来看,他们恐怕强调的是道德感化。那么,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由于儒家思想统治中国的时间太长,所以儒家这种追求道德感化的理念仍有所残留。新闻媒体经常宣传这个、弘扬那个,唠叨得越多,越没有人爱听。其实,如果真想在社会上形成某种风气的话,只要把"利益点"指出来就可以了,这样做能得到什么利益?只要有好处,还怕人们不会争先恐后去做吗?

  虽然儒家的"德化"理论行不通,但对一个追求杰出的人来说,多做老老、长长、恤孤之类的好事,绝对是有害无益的。而且不做这些好事,"杰出"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敝乡有一长者,在本村创办了一家大公司。他每年春节挨家挨户给本村六十以上老人送礼,价值约二百元左右。有一次,我跟表侄谈到这件事,表侄不屑地说:"他把好处给年轻人,还可以帮他做事。把好处给这些快要入土的人,有什么用?"

  我一下子火了,责备道:"你自己不能多做善事,还瞧不起别人!"

  表侄辩解道:"我不是说他人不好,我是谈办事效果的问题。"

  "你想谈办事效果,那么我给你透露一点小聪明。"我说,"老人们虽然没有劳动能力,但他们有闲功夫,有一张嘴,每天走门串户,东家长西家短。再说他们也没有别的追求,就图人家的重视,不要把他们丢在一边不管。对他们好一点,他们就会感激不尽,尽谈他的好事。这不是给他作宣传吗?再说本村不少年轻人在他的公司里上班,听了老人们对他的夸赞,工作积极性肯定不一样了。花二百元钱买到人家一张嘴,办事效果不是很好吗?"

  表侄瞠目结舌。他大概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个问题,否则也不会说那种混话。

  西方哲人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这个知识可以作"智慧"理解。如果人们能够彻底了解自己的真正利益之所在,能够完全洞察自己行为的未来后果,那么他当然会按最有利的方式行事。而美德确实能够给自身带来最大利益,只不过有些人看不出其利益所在罢了。所以说,一个人不具备美德,往往不是修养不好,而是智慧不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