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齐家开始修炼影响力

发布时间:2012-09-19 09:51:38    来源:网络   浏览:(885)

南怀瑾说:我也常告诉一般学佛修道、或信任何宗教的朋友们说,请你先干实一点,不要老是说,我要学佛度众生、救世人。自己的家人,不是众生之一吗?也是世人吧!既不能影响家人,便说要度众生、救世人,可能吗?也许你能,我实在自惭不能。所以一辈子也不敢以师道自居,既不认为有学生,更不敢自认为是你们的老师了!

  经典回放

  选自《大学》

  【原文】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译文】为什么说想治好国家要先管好家庭呢?如果不能教导好自己的家人,却能教导好外人,这种事是从来不会有的。所以君子不离开家,也能够收到教化全国的成效。因为在家孝顺父母,就是侍奉国君的美德;在家尊敬兄长,就是服侍长官的美德;在家疼爱子女,就是爱惜百姓的美德。《尚书·康诰》说:"保护百姓要像保护初生的婴儿一样。"以这样的诚意去努力,虽然不能完全符合,但也不会相差太远。(凡事要有先后顺序),没有先学生养孩子再去嫁人的事。  

  大师释疑

  成教:实行教化,收到成效。教即"教化",包括知识教育和精神感化。

  弟:同"悌",是儒家的礼仪规范之一,即弟弟敬爱和服从兄长。

  慈:慈爱,指尊长对晚辈或下属的爱。

  如保赤子:"赤子"即初生的婴儿。《尚书·周书·康诰》篇作"若保赤子"。是周成王告诫康叔的话,意为保护百姓如同母亲养育婴儿一样。

  虽不中:中(音种),"符合"之意。

  学儒一得:追求圆满的成功

  办事讲先后顺序,办起来才顺当。治国要先齐家,就像学习生养孩子要先嫁人一样,这是顺序。现代人"不信邪",所以也有先学生养孩子再去嫁人的,自然也有先"治国"再"齐家",结果好不好,就很难说。生活中有的教师教出了优秀学生,自己的孩子却成了小流氓。到底算他为国家培育了人才还是培养的祸害呢?电影里有的官员想做清官,儿女却打着老子的招牌瞎胡闹。那么这个官员为国家所做的贡献就全因不会齐家而抵消了。实际上,当了官,就该履行职责,分内的贡献还不应该拿去抵分外的损失。不管怎么说,事业成功、家庭失败,人生就留下了难以弥被的缺憾。

  人生的成功,有不同的形态,圆满的成功是艺术,不圆满的成功是技术,一时的成功只能算"粗活"。

  追求圆满的成功,要"用德不用术",所以要从"修身齐家"做起,一步一步夯实基础,一层一层盖起高楼大厦。一般来说,跟家人关系密切,没有神秘感,不容易确立权威。除非你的德行确实过硬,你处理事务的能力确实出众,你待人接物的方式确实到位。如果你能让家人心服口服,就从家庭大学毕业了,可以在社会上承担大事了。那么,要在家庭大学里学习哪此课程呢?

  第一,说服力。想成就大事业的人,必须有办法将自己的思路变成大家共同行走的道路。那么你就需要把自己的观点用大家乐于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考虑到大家都是聪明人,你不能指望用花言巧语达到目的。正如林肯所说:"你可能在某个时候欺骗某些人,但你不可能在所有时候欺骗所有人。"你必须使自己的观点具有无可争辩的事实或理论基础,这就需要相当程度的知识基础和文化底蕴。

  有一个故事:柏拉图的堂弟格老孔,是个好高骛远的人,不到20岁时,就想做城邦政府的领袖,以便享受至高地位带来的荣耀。家里人明白他的目标不现实,却无法说服他,只好求助于苏格拉底。

  一天,苏格拉底看见格老孔迎面走来,老远就喊;"喂,格老孔,听说你决心做我们城邦的领袖,这是真的吗?"

  "是的。我的确是这样想的,苏格拉底。"格老孔回答。

  "那好极了!如果人间有什么好事的话,这又是一桩了。因为,倘若你实现了目标,你将能够帮助你的朋友,为你的家庭扬名,为你的祖国增光;你的名声在传遍全城之后,还会传遍整个希腊,甚至在异邦中享有盛名。那时,你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人们的敬仰。是这样吗?"

  "我想是的。"格老孔大为高兴。

  "看来很明显,格老孔,如果你想要受到人们的尊敬,你就必须对城邦有所贡献。对吗?"

  "正像你所说的。"格老孔回答。

  于是,苏格拉底又问格老孔打算用什么方法为城邦做贡献。格老孔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低下头沉思起来。


  停了一会儿,苏格拉底又启发他说:"为城邦做贡献的方式,是不是首先让城邦富裕起来?"

  "是的。"

  "实现富裕的途径是不是让税收增多?"

  "是的。"

  苏格拉底又问了一连串问题:税收从何而来?总数多少?不足的补充来源是什么?

  格老孔表示自己对这些问题还没有考虑过。

  苏格拉底又问了一连串有关治理国家必须考虑的问题,如:削减开支、国防力量、防御战略、粮食供应等。

  格老孔难为情地表示他对这些问题所知有限。

  最后,苏格拉底又问:"国和家一理。国家人口多,一些问题确实很难说上来,但如果能帮助一个家庭,就可以着手帮助更多的家庭,你为什么不试试增进你叔父家的福利呢?"

  格老孔说:"只要叔父肯听我的劝告,我一定能对他有所帮助。"

  苏格拉底笑了:"怎么?你连叔父都说服不了,你将用什么方法说服包括你叔父在内的所有雅典人呢?"

  高傲的格老孔终于明白自己确实不适于做城邦的领袖。从此,他成了苏格拉底的学生。

  如果你想说服大众,不妨先尝试说服自己的家人。格老孔不能说服他的叔父,是因为他的知识、经验都有欠缺,只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提不出合理化建议。而苏格拉底之所能说服他,不仅靠口才,主要靠丰富的知识和对人性的洞察能力。这正是说服的要点。

  第二,影响力。想干大事的人,必须有办法让大家乐于追随自己的目标。想用权势驱赶大家前进,这是不现实的;想用好心博取别人的欢心,也是不现实的。即使你有一个高尚的目标,如果你不能让大家喜欢它,也无法成功。

  巴契先生年轻的时候是一位无畏的革命家,他觉得自己拥有无穷的力量,他的目标是改变世界。

  中年之后,他发现,不但世界没有因他而改变,甚至没有一个人因他而变,所以虚度了半生光阴。这时,他向上帝祈祷:"主啊,请赐给我力量,我虽然不能改变世界,影响所有的人,但我希望能改变所有与我接触的人,比如我的家人,我的朋友。"

  到老年,巴契并没有心满意足,因为他悲哀地意识到,连家人也不能接受他的说教。现在,他已经垂垂老矣,这才察觉自己以往的愚蠢。于是,他对自己的内心说:"请让我具备改变自己的力量。"

  后来,巴契总结自己的一生,语重心长地说道:"就像我一样,每个人都致力于影响别人、改变世界,却忽略了改变自己。这是多么的悲哀,多么的不明智啊!"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像巴契一样想影响世界却连自己的家庭都影响不了。很多伟大人物确实影响并改变了世界。巴契不能成功的原因是他忽略了"修身",以至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都遇到了困难。很多人也像巴契一样自以为具备了影响世界的能力,那么,你不妨试着先影响自己的家庭。

  第三,感召力。想干大事的人,必须具有精神感召力,让大家由喜欢到欣赏,由欣赏到尊敬,由尊敬到崇拜,由崇拜到模仿,由模仿到道义相感、精神相通。

  古时候,有一个宰相的夫人非常重视儿子的教育,她每天不辞劳苦地劝告儿子要努力读书,要有礼貌,要讲信用,要忠君爱民等。而宰相总是早上离开家去上朝,晚上回来就看书,客人来了,总是礼貌地接待,国君的赏赐拿回来了,就分给本族的穷亲戚。但他从不教育儿子。爱儿心切的夫人终于忍不住说:"你别只顾你的公事和看书,也该好好地管教你的儿子啊!"宰相淡淡地说:"我时时刻刻都在教育儿子啊!"

  后来,宰相的儿子也当了朝廷高官,就像他父亲一样,他的德行也受到皇上的赞赏和同僚们赞誉。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种用自己的行为当教材的方式,往往是最好的教育,能使受教育者自动受到感召。

  第四,领导力。想干大事的人,必须具备远见和洞察力,必须为大家指出正确的方向和正确的行为方式。如果你觉得自己具备这种能力,不妨先让自己的家人受益。

  喜剧演员戴维·布瑞纳初中毕业时,回家问父亲自己可以得到什么礼物。父亲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枚硬币,轻轻地放在他的手里,然后对他说:"别人送给你的任何东西都是有限的,只有你自己才能赚下一个无限的世界。用这枚硬币买一张报纸,一字不漏地读一遍,然后翻到分类广告栏,自己找一个工作,到这个世界去闯一闯,它现在已经属于你了。"

  布瑞纳以为父亲是在开玩笑,但看到父亲那认真劲,他照办了。几年后,他去部队服役,当他坐在散兵坑道认真回首他的家庭和他的生活时,他才意识到父亲给了他一种什么样的礼物,他的那些朋友得到的只不过是轿车或者新装,但是父亲给予他的却是整个世界,这是他所得到的最好礼物。  

  布纳吉的父亲好像没有给儿子指出人生方向和行为方式,但这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应该行走的方向和合适的行为方式。那比对孩子耳提面命、全力扶持更有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