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心的丧失》

分享到:1
来源:爸妈在线心理网 作者:格鲁恩  发布时间:2012-11-13 浏览:273 字体:【小】【中】【大】

  内容简介:同情心是我们抵御非人性的堡垒。我们的文明史不仅同压制和扭曲同情心交织在一起,而且对同情心的压榨和扭曲也是文明史的基础。这本书的宗旨就是要介绍同情心的历史、其发展和命运。

  推荐理由:在今天,阿尔诺。格鲁恩,这个名字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那么陌生了。在《常态下的癫狂》里提出的关于人的同情心问题的基础上,他又以一本《同情心的丧失》对同情心的丧失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这本书在给我们以强烈的震憾和极大的启发的同时,在某些方面无疑也是有些令人沮丧的。我们习惯认为:一个人之所以没有同情心,肯定是精神结构产生了病变,它是道德败坏的一种反映,却不一定与一个社会的隐秘的精神暴政有关。可以肯定的是: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就象一个贪婪的人,是一种病态的特征,不过它是否与人的“创伤性的存在经验”联系在一起,是处于我们的视野之外的。然而一个精神分析学家与常人的不同就在于他能透过现实的帷幔而看穿现实的幻像。阿尔诺。格鲁恩认为:“我们失去了同情心,其原因是我们失去了同我们自己内心痛苦的联系。”

  书摘:

  1、也许正如德毛瑟所希望的那样,几百年来对孩子的公开的残暴行为已经减弱,但没有改变的是隐藏在后面的对孩子抱有的拒绝态度和要求孩子服从的做法。任何时候也都没有对权力的原则提出过疑问。

  2、“同情心的问题与什么是人的问题和人的同一性问题有关,同时也与下面的问题有关,即人在肉体和精神上受到多大程度的伤害之后还仍然能够坚持人性。”

  书评推荐:

  一个精神分析学家与常人的不同就在于他能透过现实的帷幔而看穿现实的幻像。阿尔诺。格鲁恩认为:“我们失去了同情心,其原因是我们失去了同我们自己内心痛苦的联系。”

  这个观点是一个严肃的精神分析学者通过长期的治疗和经验观察得出的。而且具有无可辩驳的实证性。在阿尔诺。格鲁恩表面上不动声色的描述中,我们恍如看到了那一个个扭曲的灵魂。一个丧失同情心的人也是一个极富破坏性的人,这种破坏性倒不象他所讲的只是为了在别人的身上制造痛苦来对自己已经无法体验的痛苦进行补偿,恰恰相反,正是为了彻底扼杀痛苦,因为通过人的普遍的存在困境的中介,别人的痛苦正是让他看到自己的危险的祸端。

  在生存论哲学的视野里,阿尔诺。格鲁恩的这个观点是不难解释的。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具有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的类的存在物,其生理与心理结构都具有共通性,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或者抽象地说,人的人性是相通的,在人与人之间未异化的状态下,一个人的痛苦能够引发另一个人的痛苦。从而,在最基本的层次上,一个人如果无法体验到自身的痛苦,别人的痛苦便已经和具有产生自己类似痛苦的可能性的类的存在困境失去了联系,他也处于一种与自身的真实存在状态相疏离的状态中,从而也丧失了体验别人的痛苦的能力。在这种意义上,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是一个已经物化的、丧失了人的属人本性并且切断了与他人的人性联系的人,这种人被已经掏空了自身的“自我”而以一个假自我系统来代替。他的存在由此远离人本身而展开为一系列的、并被整个社会的技术――控制体系所编码的社会属性,正如马克思的论断的变味:“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无论是正统的弗洛伊德主义者,还是新弗洛伊德主义的精神分析学家们,以及后现代精神分析学家、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家、宗教神学精神分析学家,这些人再怎么离经叛道,都没有背离精神分析的这一经典理论:童年的经验影响到了成人的种种行为,或者用很有精神分析风味的语言说:人的成长的过程是一个遭遇挫折的过程,从而引发了神经症;而童年的心理创伤则构成了成人的各种千奇百怪的精神病症状的最终秘密。看得出,阿尔诺。格鲁恩对这一理论是运用自如的。事实上,他对童年的创伤,特别是对家庭的权威性结构对儿童的自由自发的生产性本性的扼杀所产生的心理创伤的强调,甚至比弗洛伊德有过之而无不及。准确地说,是家庭,而更不是社会的暴政以及人的存在的悲剧性,构成了他的理论的最终支持依据。

  “一个人会“本能”地仇视一个看起来与已无关,但却具有他原来具有、现在却早已抛弃的种种自我特征的人,因为他从这个人身上看到了被现在的自己背叛的自己过去的影子,这是令人恐惧,并且难以忍受的。这种人不仅与自己失去联系,也切断了与他人的联系的存在困境,逻辑地导致了人与普遍性的人性失去了联系的,并且在一种自我憎恨的基础上,这种憎恨也转向了外部世界,如果他在“肉体和精神上受到的伤害”中不能通过自己的遭遇而与普遍性的人的存在困境联系起来,是不可能有对他人的同情心的。” 从女性角度会觉得有对女性和儿童受到苦难的体恤。

  同情心是我们内心抵御非人性的堡垒。我们的文明史不仅同压制和扭曲同情心交织在一起,而且对同情心的压榨和扭曲也是文明史的基础。这本书的宗旨就是要介绍同情心的历史、其发展和命运。

  本书目录:

  前言:什么是人的问题

  一 受害者和肇事者的问题

  二 论童年史与童年

  三 我们的同一性

  四 语言、意识、左半脑和右半脑

  五 被异化的身体

  六 恐惧与失去同一性

  七 无动于衷的现象

  八 自恋与同一性

  九 与压迫者的认同:我们文明的基础

  十 道德性与人性

  十一 反对爱是基本罪行

  十二 用当受害者来掩饰死亡

  十三 关系和联系不可同日而语

  十四 理想和理想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果

  十五 我们的孩子及黑白颠倒:真理即恶,谎言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