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金声:中国人人格发展大趋势

分享到:1
来源:爸妈在线心理网 作者:许金声 发布时间:2013-06-05 浏览:380 字体:【小】【中】【大】

  一、 关于“国民性”的概念

  为了观察、理解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的人格与文化的情况,有所谓“国民性”的概念。什么是国民性?《互动百科》上这样解释:“用来表示文化精神和心理结构的集合概念。指一个民族多数成员共有的、反复起作用的文化精神、心理特质和性格特点。又称民族性格。不过,国民性通常是以国家为单位考察国民特点时使用;民族性格则相对于人格概念。中国学者庄泽宣在《民族性与教育》(1938)一书中说,“民族性系一个民族中各个人相互影响所产生之通有的思想、感情和意志,对个人深具压迫敦促之势力”。美国社会学家A.英克尔斯在《民族性格》(1969)一文中把民族性格定义为成年人中最频繁出现的比较持续的人格特点或方式,并称之为“众趋人格”。 “国民性”这一概念,连接了一个国家的国民与其历史、文化。它便于我们对这个国家的国民的情况做深入的历史的思考。

   但是,这一概念难以把国民人格的变迁的情况表达出来,也难以让我们观察其发展趋势。

  二、 什么是“普遍人格理论”?

  为了更好地宏观地观察社会以及社会中人的发展问题,我提出了一个“普遍人格理论”。什么是“普遍人格”?所谓“普遍人格”,是指一个社会在发展的某一阶段,大部分人的人格。

   对于普遍人格的划分,我借用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五种基本需要对于人是同时存在的,但在同一个时期,各种基本需要对于人的支配力是不一样的。对于人的行为支配力最强的那种基本需要,就叫“优势需要”。

  在五种基本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生存需要具有支配人的行为的最大优势,也就是说,人首先要生存。一般来说,只有前一种基本需要得到相当的、足够的满足之后,后一种基本需要才能够成为优势需要。

  一个人在一生中,或者在某一阶段,他的需要满足状况是主要是哪一种基本需要占优势,或者哪一种基本需要支配其行为的时间最多,就可以说他就属于哪一种人格。这样,人类的人格就可以简单地划分成五种,即“生存型人格”、“安全型人格”、“归属型人格”、“自尊型人格”和“自我实现型人格”。

   例如,所谓归属型人格,是指人的最低的层次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有了一定的满足后,归属需要开始占优势,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支配人的行为的人格。归属型人格的典型特征是:安于现状,缺乏进取,以建立家庭、蕃衍后代为人生最后和最高的归属。归属型人格是中国社会长期的普遍人格。

  所谓自尊型人格,是指生存、安全、归属这三种基本需要都有了一定的满足,自尊需要已经开始占优势,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支配人的行为的人格。这种人格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要求在社会上有自己的位置,要求更多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针对个体的,我发现它也可以用于观察社会。

   我还发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阶段论有一种对应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阶段论认为:人类社会主要有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每一种社会都有一种普遍人格,它表现了该社会大多数人的生存质量。

  原始社会的普遍人格是“生存型人格”,奴隶社会的普遍人格是“安全型人格”,封建社会的普遍人格是“归属型人格”,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人格是“自尊型人格”,共产主义社会的普遍人格是“自我实现型人格”。

  这样,以社会普遍人格为连接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层次发展规律刚好对应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阶段论所认为的人类社会的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三、中国人人格发展大趋势

  这种关于普遍人格的划分尽管简略、笼统,但却便于宏观地观察社会群体人格的分布状态和发展趋势,便于分析不同社会群体不同的类型人格的动力结构。

  1986年,我在写文章和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运用这一理论来描述中国人的人格发展的大趋势:

   中国人的人格正在发生转化,转化的趋势是普遍人格从传统的归属型转向自尊型。自尊型人格简单地说就是特别关注自身自尊需要满足的人格,包括要求在社会上有自己的位置,享有机会均等的竞争机会和资源等。典型自尊型人格应该有这样一些特征: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独立自主的人权意识;

机会均等的竞争精神;

惜时如金的效率观念;

互利双赢的合作习惯。

   我还认为,决定这种转化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完善的过程,也就是中国普遍人格完成从归属型转化为自尊型的过程。自尊型人格的增加,也反过来促进市场经济的成熟。当时,(仅凭我自己不完全的了解)这一观点在当时至少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公报》等全国二十多家报刊转载,并且被广泛引用。可以说,它在当时成为流行的观点之一。这一观点,对改革开放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1988年,我在专著《走向人格新大陆》里,又进一步地完善了中国人人格发展趋势的理论。

  可以认为,历史已经证明了关于中国人人格发展的大趋势的描述和预测是正确的。

  2010年年初,温家宝总理提出了“要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的重大问题,并且详细解释了“要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的三个方面的含义。可以说,这正是中国政府看清楚了中国人人格发展大趋势的标志,中国人的普遍人格已经至少正在成为自尊型的人格。顺应这一趋势,是中国政府的职责与使命。只有顺应这一趋势,中国社会才能够健康发展。温家宝总理关于“要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的表述,也是对中国人人格发展大趋势理论的一种肯定,显示了关于社会普遍人格理论的应用价值。

   四、中国人人格发展的新热点

  20多年过去了,中国社会有了很大的变化,中国人的人格发展又有什么新的动向呢?中国人的人格一直发生转化,包括继续完成从归属型向自尊型这种重要的转化。但如果说1979年起的改革开放使这种转化逐渐形成了一种规模的话,那么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这种普遍人格转化的趋势,又被大大地强化了。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自尊需要的潜能大量释放,在这种情况下,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变快,社会流动开始频繁。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最近几年,中国人的人格发展又出现了新的势态,中国人的人格发展正在形成一个新热点和新动向,这就是“自我实现”。

  这些以自我实现为自己生命主题的人,他们是一些已有相当自身价值实现感的人。在他们之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有企业家、广大“白领”阶层、知识分子群体、以及演艺界、体育界、媒体人士等等。这样一些人也是正在活出自己最佳状态的人。

  在进21世纪以后,中国人的人格将发生什么变化呢?我认为,“全球化”正在成为促使中国人人格转化的催化剂。中国人人格发展的大趋势正在加速进行,大多数处于从归属型人格向自尊型人格转化的“边缘人”将继续完成这种转化,使中国人的普遍人格成为自尊型人格。一些已经完成自尊型人格转化的人,则面临一个新的课题,这就是“潜能的充分发挥”,也就是自我实现。

  当历史进入21世纪的时候,“自我实现型人格”在中国将形成越来越大的群体规模,“自我实现”在中国第一次有了实际的普遍意义。

  自我实现型人格的特征可以从多种角度来描述。例如,稍微留意一下,任何人都可以在社会上,甚至就在自己的身边观察到一些变化。现在的人无疑是比以前更忙碌,时间观念更强了。但在另一方面,“平常心”、“放松”、“心理平衡”、“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等却反而成了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社会流行用语的这种动向,微妙地反映了社会上人格的一种变化。“平常心”这个最初出自于禅宗的词,长期以来,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文人用于在官场上失意后的解嘲,其人格往往带有从自尊型向归属型倒退的意味。另外,也有是在经历了残酷的竞争和艰难的争斗之后,一种对平静的、安全的状态的怀念和肯定。而现在的情况却有所不同了,它的使用,更多的是指一种新的含义,即以稳定、沉着的心态面对激烈的竞争,使自己的潜能能够得到正常的发挥。在某些情况下,它则是指一种平和、超越的人格境界。对于正在从归属型人格向自尊型人格转化的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强调事业心。而对于正在从自尊型人格向自我实现型人格转化的人来说,已经有了强烈的事业心,更重要的是要用平常心来平衡事业心。事业心与平常心之间的平衡与融合,正是自我实现型人格的典型特征之一。

   五、“通心”在中国人人格发展的新动向中的重要性

   我提出的“人的基本生存状态”理论亦可用于观察中国人人格的发展趋势。其理论指出,人有两种基本生存状态,一是独处,一是交往。自我实现型人格也可以说是在独处中具有最多的充实性独处,在交往中具有最多的通心性交往的人格。

  “通心”在中国人人格发展的新动向中是一个关键。一个人的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在交往中就意味着他比原来更能够与人通心。一个人能够更早地学会“通心”,就意味着他的人格发展能够走在时代的前列。

  通心理论与普遍人格理论是互补的。

  “通心”不仅具有哲学高度,更重要的是在操作层面为中国人的发展贡献了具有实际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技术。

   六、“通心”在世界人格发展中的重要性

  可以说,当今世界的普遍人格已经进入了一个以“自尊型人格”为普遍人格的时代。“和平”与“发展”,是这个时代的两大主题。在这样的主题下,各国国内要有进一步发展,人民之间,人民与政府之间要更多的通心。世界要进一步发展,国与国之间要进一步通心。通心,必将逐渐取代冷战,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

  通心拯救危机!人类交往将经历第三次革命:通心!

上一篇:没有了下一篇: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谐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