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的威仪与威德

发布时间:2012-09-19 09:33:53    来源:网络   浏览:(257)

南怀瑾说:产品有一定品质,出厂前要用科学方法,精密仪器鉴定,超过标准规定的是优良品质,不及的就是不良品质,必须淘汰。人也有各人的品质。人之所以成功,自有他的器度,有优良的品质。而看人的器度好坏,也如同鉴定东西品质好坏,从外形上即可看出一样,从人的言谈举止之间,即可看出此人之气质如何。

  经典回放

  选自《孟子》

  【原文】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译文】孟子去见梁襄王,出来后,向别人议论说:"他看上去不像一个国君,跟他接近,也看不出他有什么值得尊敬的地方。突然问我:’天下究竟要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政令统一才能安定。’他又问:’谁能让政令统一?’我回答说:’不喜欢杀人的君王才能使政令统一。’"


  大师释疑

  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

  语人:告诉别人。

  不见所畏焉:看不见值得尊敬的地方在哪里。"畏"即敬畏。

  卒然:突然。卒同"猝"。

  学儒一得:外貌与器识的评鉴

  本节选录的文字中,孟子跟梁襄王讲的安定天下的道理并不出奇,他对梁襄王的评价却很意思: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望之",这是看外表,孟子到底是在议论梁襄王的相貌还是举止呢?可能两方面都包括。当领导的人要有威仪,让人一看上去就像个领导,就像俗话说的要有"官相"。构成官相的有四个要素:

  一是相貌。古人论帝王的相貌,往往用"天日之姿,龙凤之表"八个字来形容。由于古代没有照相技术,这到底是怎样一个相貌,我们也看不到。由"天日之姿"四个字,可以想象一定是神采奕奕,充满自信,像太阳一样让人眼睛一亮。由"龙凤之表"四个字,可以想象相貌一定有特色,跟普通人有些不一样。

  虽然相貌不是构成"官相"的惟一要素,但如果相貌不好,要建立威仪难度就大多了。南怀瑾大师说:"野史的资料,记载朱元璋统一全国以后,有一次拿起元朝后代皇帝的画像来看,他说:’左看右看,只像是个牛医,哪里像个君临天下的帝王相。’牛医就是兽医的意思。清代最后一个皇帝宣统,有许多人是见过的,他的照片,大家差不多都看过,虽然清秀,但却带着点’我见犹怜’的味道,的确也是’望之不似人君’的一种典型。"

  二是举止。人们常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这并不是一件小事,包含了日常的修炼之功。比方说,我们都知道需要"站如松,坐如钟",以为这是很简单的事。不信你试试看,也许不到半小时,就站不住坐不稳了。假如我们看见一个和尚,即使没看见他的光头,只要看见他盘腿坐在那里,一个多小时纹丝不动,就会相信这是一个真和尚。同样的道理,看见一个领导,只要看见他笔挺挺地坐在那里,毫无倦态,就觉得领导毕竟是领导,不一样就是不一样。一个领导即使只是坐在那里,什么也没说,对部下也有很强的暗示作用。你看见他毫不松懈的样子,自己也就不敢马虎了。

  其他一些举止也很重要,能透露出自己内心的重要信息。对这个问题,南大师讲了这样一则笑话:"清朝末年,国库空虚,于是鬻官卖爵,设立捐班,定下价格,捐多少钱,便可做多大的官,以资敛取。当时有一个发了横财的船夫,捐了一大笔钱,得了一个七品顶戴,也在礼部学了礼,大概用苦功学了一段时间,在场面上也能摆出一副官架子来了。可是有一次,和一些同一阶层的官员们在一起吃饭,这位捐班出身的大人,在拿起筷子来夹菜之间,仍不改他在船上吃饭时的习惯,右手拿的筷子往左掌心一戳,把两根筷子,弄得齐平。他的这个小动作,被同席的人看见了,一猜就知道他是捐班出身,而且以前可能是作船夫的。这还是小事。饭后大家坐下来喝茶聊天,其中有一位进士出身的清廉县知事,穿的一双靴子破了,但他仍毫无愧色地伸在前面摆开了八字脚。这位捐班的船夫看见了,于是说,某大人!你的靴子破了。这位县知事听了不但没有难为情,反而举起脚来说:’我这靴子的面子虽然破了,可是底子好得很。’这是一句双关语,意思是说:我这县官的底子,是凭学问考来的,不像你老哥这个官儿是用钞票买来的,所以羞红了脸垂下头去的,反而是这位笑别人破靴子的船夫。"

  人的举止都是多年习惯的自然表达。像这位船夫大人在手心里齐齐筷子,就透露出了他过去的职业。所以说,想当官、当老板的朋友最好平时多在举止方面进行训练,免得将来心想事成时,一不小心就露馅,让人家觉得"望之不似人君"。

  三是着装。一般来说,当了领导,不担心没有好衣服穿。但衣服好,不等于形象好。有些人衣着华丽,可是越看越不像那么回事,好像这件衣服是他偷来的一样。要反衣服穿出领导味来,并不那么简单,据说美国总统竞选,都要请专家为自己精心设计形象,搭配衣着、领带,设计发型、整饰面容,为的是给选民留下精神焕发、可以信赖的强烈印象。由此可见美国人也跟我们中国人一样重视"官相"。

  四是声音。声音虽然看不见,但一个人只要一开口,差不多就能透露他的底细。领导说话,要讲权威感、信赖感。这也需要修炼。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本来的又细又尖,为了参加竞选时给选民们留下值得信任的印象,她向"形象专家"请教,终于训练出一种雄浑有力的声音。后来,当她在国会"舌战群儒"时,她的声音也是她获胜的武器之一。大部分都不会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需要训练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声音。

  孟子所说的"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是观人品、观器识。当领导的人,不仅要有"威仪",也需要"威德",能震得住人。这并不是要用气势汹汹的神态来吓唬对方,或者用粗鲁无礼的举动来折辱对方。而是要用一种润物无声的德行和修养感动对方,让他为之折服。

  威德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见识。领导最大的才能是远见卓识,缺了这一条,别人就不服气,有这一条,别人就心悦诚服。比如汉朝开国皇帝刘邦,读书并不多,但他悟性高,见识异于常人。张良潜心研究过《太公兵法》,他跟别人讲兵法时,别人就像听天书一样,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他跟刘邦讲兵法,刘邦却一听就懂,一用就灵。张良不得不惊叹:"沛公殆天授!"(《史记·高祖本纪》)张良是贵族子弟,刘邦是农家子;张良少年成名,刘邦四十多岁时还默默无名。如果刘邦没有远见卓识,张良是很难对他心服并忠心追随的。

  二是礼仪。当领导的人,待人接物一定要依礼仪,一方面让对方感觉舒服,一方面把气氛搞得庄重严肃。刘邦出身平民,对礼仪的事不太懂,他那帮哥们也大多是贩夫走卒之徒,更不懂这一套。所以他早期"闹革命"时,留下了很多不讲礼仪的事例。后来他当了皇帝,他手下那班将领还是老习惯,喝酒争功,拔剑击柱,搞得乌烟瘴气。刘邦觉得这不像话,请儒士叔孙通制订礼仪,从此文臣武将上朝,都规规矩矩,跪拜如仪,气氛就出来了。

  领导如果不讲礼仪,等于自降身价,别人就可能看不到你值得尊敬的地方在哪里。

  三是谦逊。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欲上人,必以言下之。"你想站在别人上面,当别人的领导,那么说话就要谦逊,态度就要客气,绝不能摆出高高在上的样子。

  周公的儿子伯禽被封为鲁国国君。伯禽辞行时,周公告诫他说:"你可不要依仗鲁国瞧不起贤士呀!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当今成王的叔父,又是天子的宰相,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低呀。然而,为了接待贤士,我曾洗一次头三次握着头发跑出去迎接,吃一顿饭三次把饭吐出来跑出去恭迎,就是这样,我还怕怠慢天下的士人。我听说:’品德高尚又保持恭敬的人,能获荣耀;土地广大富庶又能保持节俭的人,能获平安;地位尊荣又保持谦卑的人,能够显贵;人多兵强又保持敬畏的人,能打胜仗;聪明能干又保持愚笨的人,能够获利;博学多才又保持几分浅薄的人,能够益智。这六条,都是谦逊之德。即使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如果不谦虚,也会失去天下,身遭灭亡,夏桀、商纣就是最好的例子。天子都会因为不谦逊而致败,其他的人怎么能不谨慎吗?所以《易经》说:’有一种方法,大足以守住天下,中足以守住国家,小足以守住自身。’说的就是谦逊啊!天道总是毁损自满的人而补益自谦的人;地道总是扰乱自满的人而顺应自谦的人;鬼神总是祸害自满的人而降福自谦的人,人们总是厌恶自满的人而喜欢自谦的人。《易经》说:’保持谦逊,万事亨通,君子善终,大吉!’你好自为之吧,千万不要瞧不起贤士啊!"

  当领导的人为什么必须谦逊呢?因为领导的地位全靠下属抬起来。如果在下属面前骄气逼人,下属一走开,你就从上面掉下来了,地位也没有了。

  以上"威仪"、"威德"两个部分虽然是分开探讨,但两者是密不可分,它们构成了领导的整个形象。某个方面差一点,形象分就要降低一点,那么下属的认同度也会随之降低。

  南怀瑾大师讲过一件关于领导形象的趣事:

  东晋宰相率兵入川时,看见了诸葛亮当年摆下的"八阵图"。桓温觉得诸葛亮不过如此,就问身边一位在年轻时曾经跟随过诸葛亮的老兵:"你是跟过诸葛丞相的,你看看我和诸葛公比较起来怎样?"

  老兵连声说:"差不多!差不多!威风差不多,可是……"顿了一下,他又叹了一口气说:"我跟过诸葛丞相多年,可是诸葛丞相死后,这几十年来,又看了许多人,就没有一个比得上诸葛丞相的。"

  桓温听了,气得脸都白了。

  桓温平日很欣赏自己的雄姿、风度、气质,认为和晋宣帝司马懿和刘琨的气质不相上下。司马懿倒是没当过皇帝,他这个帝位是他当上皇帝的孝顺儿子封的。刘琨就是那个跟祖逖"闻鸡起兵舞"的人,年轻时就有"隽朗"之誉,以雄豪著名,曾任刺史、司马等职。桓温征伐秦国回来时,买了一个年纪大的女仆人,查问之下,这个老仆妇以前就是刘琨的女仆,她一见到桓温,就禁不住流下眼泪,说道:"您很像刘司马。"

  桓温一听,高兴得不得了,急忙正正帽子,拉拉衣领,然后问:"你再仔细看我,到底像刘司马像到什么程度?"

  老仆妇一面仔细看他,一面说:"您的面貌很像,就是面皮薄了一点,不像他那么富泰;眼睛也很像,可惜小了一点,再大一点就好;嗯,胡须的样子也很像,可惜您是红胡子,不像他的那么乌亮;整个身材也差不多,可惜您不及他高;声音也像,但您的声音有点娘娘腔,不像那么雄健。"

  老仆妇品头论足,说什么都像,又什么都差一点,把个桓温气得摘下帽子,脱了袍子,干脆蒙头大睡,好几天都不快活。

  有志于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固然要在修炼才能方面下功夫,在形象训练方面,也马虎不得。形象不好,成功的难度固然会增大。即使获得成功了,在别人眼里,却"望之不似人君",对你毫无敬意,岂不是很无聊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