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小人之祸

发布时间:2012-09-18 16:48:30    来源:网络   浏览:(160)

南怀瑾说:无论是天下大事如国家的拔用人才,小则如一个公司行号,乃至一个小小团体,人挤人,人排人,总是难免的。因为人这个生物,天生就是如此不成器的。所以一个当主管的、当家的,一定要切记"士无论贤愚,入朝则必遭谗。女无论美丑,入宫则必遭嫉"的原则,然后处之以仁义,运用以智慧德术,或者效果会好得多。

  经典回放

  选自《孟子》

  【原文】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译文】孟子说:"左右侍臣都说他好,还不一定行;大夫们都说他好,还不一定行;全国的人都说他好,这才去考察他,见他确实好,这才任用他。左右侍臣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不行,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不行,这才罢免他。左右侍臣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可杀,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可杀,这才杀掉他。所以说,是全国的人杀掉他的。这样,才可以算是百姓的父母。"

  大师释疑

  皆曰贤:都说他贤能。

  察之:考察他。

  学儒一得:小心伪装的忠言

  孟子是儒家中最有民主思想的人。他认为在用人时,国人都说行,才予以重视;国人都说不行,才产生怀疑;国人都说可杀,才考虑惩罚。很显然,这种观点充满了书卷气,或者说想当然,根本行不通。正如一位西方哲人所说:"任何一个问题,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观点存在。"对任何一个人,总会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都不会出现"国人皆曰可"或"国人皆曰不可"的情形。即使真正的坏人,也会有人给他唱赞歌,不会出现"国人皆曰可杀"的情形。所以,想按大家一致的意见办事,永远办不成事。

  孟子有这样的书生之见,不难理解,因为中国除了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在孟子之前从无实行民主制度的历史,没有经验教训可以研究,自然难以设计理想的制度。但他的民主精神却是十分可贵的。此外,孟子的话,指出了专制政治下一个必然出现的弊端:用人失察,赏罚不公。因为领导者的意见来源少,很容易受极少数奸滑之人的蒙蔽。

  但是,听从群众意见也未必准确,因为群众是盲目的,很容易受人煸动。如何避免小人带来祸害呢?除非以业绩论人,按制度办事,否则没有太好的办法。此外,还需要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第一,不要根据个别人的意见下结论。

  个别人即使不是小人,也可能存在识人不明或情绪作用等原因,那么,他提供的可能是错误信息。如果提供意见的是小人,那就更不用说了。

  春秋时,祁射子去见秦惠王,交谈之后,秦惠王很欣赏他的才能,准备予以重用。唐姑心里很嫉妒,就在秦惠王面前讲祁射子的坏话。当祁射子第二次去见惠王时,秦惠王的态度就很不友好。祁射子也就失去了受重用的机会。

  还有一个例子: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有个爱妾名叫余。余想成为正室,就想让春申君废掉正妻。有一天,余哭哭啼啼地去找春申君,并揭开上衣,露出青一块紫一块的腰部给他看。春申君大吃一惊,忙问怎么回事。余说:"我能够为您作妾,真是三生有幸。可是,我想侍候好夫人,就侍候不好您了;想侍候好您,就侍候不好夫人了。既然我无能,侍候不好两个主子,与其死在夫人手中,不如让您赐死,这样我也死得瞑目了。"

  余的表演很逼真,春申君信以为真,立即废了正妻,立余为正妻。

  后来,余生了儿子后,又想忘掉春申君的大儿子甲,好立自己的儿子为继承人。有一天,她把自己的短内衣撕破,然后哭着去找春申君,说:"我受您的宠爱这么久了,还为您生了孩子,甲不是不知道。今天早上我在后花园里散步,他却要调戏我不可。我不敢沾辱您的名声,就拒绝了他,谁知他竟敢强行非礼,连衣服都被他撕破了。"

  春申君怒火中烧,立即命侍卫把甲给杀了。

  秦惠王因为一个人的话,就失去了一个人才;而春申君因为一个人的话,竟然忘掉废掉结发之妻,杀死亲生儿子,这都是偏听偏信造成的损失啊!

  第二,小心伪装的忠言。

  小人进谗言,有一个特点:根据领导的性格,抓住领导的心理,说出的话好像都是在真心为领导着想,迷惑性非常强。

  魏文侯命乐羊率军攻打中山国。这时,乐羊的儿子正在中山国。中山国君抓住他的儿子,逼他退兵。乐羊子不同意。中山国君就把他的儿子煮熟了,还派人给乐羊送来一盆肉汤。悲愤已极的乐羊喝掉了这碗肉汤,表明他誓破中山的决心。

  魏文侯知道这件事后,夸奖道:"乐羊为了我,吃了他亲生儿子的肉汤,可见是何等忠诚啊!"

  这时,堵师赞说:"一个人连儿子的肉汤都敢吃,谁的肉汤他不敢吃呢?"

  后来,乐羊攻下了中山国,凯旋归来时,魏文侯重赏了他,却再也不相信他了。

  在一般情况下,堵师赞的话是对的,谁忍心喝亲生儿子的汤,这个人简直禽兽不如。但他当时那种特殊情况下,主帅的决心关系到战争的成败和三军将士的生死,乐羊子怎么能为了儿子一己的生命而置大局而不顾呢?

  所以说,是非黑白,其实是一句话而已,当真不能不慎察啊!

  第三,慎防虚假的群众意见。

  领导者有必要多听群众的意见,但要提防狡诈之徒操纵群众意见。还要分清群众的意见的是否理性。因为人们在涉及到自身利益的问题上,完全可能睁着眼睛说瞎话。

  大清康熙时的名臣张伯行,为人廉洁正直,有"江南第一清官"之称,与余成龙齐名。张伯行出任太平府知府时,遇到了一件疑案。为了解案情,他脱掉官服,微服私访。

  张伯行在路上走了很久,有些累了,正好前面有一座小庙,他就走进去歇息。庙里的主持已经八十多岁了,一看见张伯行,马上就站起来,合掌肃立,并喊徒弟备茶。

  徒弟在远处应道:"太守就要来了,您还是把客人带到别的房间去坐吧!"

  老僧说:"太守已经到了,速来献茶!"

  张伯行大吃一惊,怀疑这两位僧人有未卜先知的神通。他问:"你们为什么知道我要来?"

  老僧答道:"您是一郡之主,一举一动,境内都知道,哪里只有老僧知道!"

  张伯行又问:"你怎么认得我?"

  老僧说:"太守不能认识一郡的人,一郡的人,谁不认识太守?"

  张伯行好奇地问:"那你知道我是因为什么事外出吗?"

  老僧说:"某某案子,涉案双方都派出亲信,布散在道路上已经很久了,他们只是假装不认识您罢了。"

  张公默然良久,若有所失。过了一会儿,又问:"你为什么不假装不认识我呢?"

  老僧跪在地上,拜了一拜,然后说:"死罪死罪!我正盼望您问这句话。您治理郡务,不亚于汉朝名臣龚遂、黄霸,要说稍有让百姓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太喜欢微服私访了!您这样做,不仅那些大奸大恶之人能预先定下蛊惑您的计谋,即使是乡里的小民,谁没有亲友,谁没有恩怨呢?走访甲那方的人,必定会说甲有理而乙无理;走访乙那方的人,必定会说乙有理而甲无理。走访当事者的仇人,当事者一定是错的;走访当事者的恩人,当事者一定是对的。至于妇女、小孩子,道听途说;老太太、老先生,言语糊涂,他们讲的话,哪能作为办案的依据呢?您亲自走访,还会有这样的问题,如果派人走访,虚假不实的东西会更多。况且,私访的危害,不仅影响审案,对其他兴利除害的事,也会带来偏听偏信的弊端,在开挖河渠堤堰方面尤为严重。小民只考虑一己一家的私利,水有利就截流,以浇灌自家的田园;水有害就以邻国为壑,不怕别人遭灾。这都是他们成天算计的事,谁肯根据地形特点,顾全大局,作永久根除水患的考虑呢?老僧是方外人,本来不应该干预尘世间的事,何况是官家的事呢?但佛法以慈悲为本,舍身济众,只要有利于众生,就应该冒死进言,希望您明察!"

  张公沉思良久,竟取消了私访的计划,返回了衙门。

  我们平时看电视,看见乾隆微服私访,就觉得这是一个好皇帝;看见某个官员微服私访,就觉得这是个好官。原来这里面也有弊端。所以,领导者理当重实据而轻意见。对某人的意见,如果想作为下决定的依据,就去细心查实,这样大概就可以少受欺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