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心理思想中的感应观念(二)

发布时间:2012-09-01 16:58:00    来源:华人心理网    浏览:(210)

  2 感应的理论

  鉴于中国古代思想常采用格言、警句而不是系统化的表达方式,这里只能按照西方的思想习惯将散见于各处有关感应的思想组织起来以便于理解。

  2.1 感应的涵义

  “感应”一词最早出现于《易·咸卦传》“二气感应以相与”。“咸”即“感”的通假。卦的结构是:下为少男,上为少女。大约在男女关系中,男性常采取主动的姿态,此即为“感”;女性常作出从动性的响应,此即是“应”。但在男性追求女性之前,女性又  往往向男性作出某种有意无意的暗示。所以,感应就是一系列错综复杂、交互引发的行动,很难分清先后主从。

  男女关系既可作为感应的实例,也可用于说明感应。周敦颐《太极图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2.1.1 感应是双向的交流

  在感应中,男女双方处于平等并置地位,而非一方隶属或包涵于另一方;其关系是双向的交流,而非单方面的决定与支配。中国人说:“夫妇人伦之始”,感应关系很像是家庭中的一对夫妇。而因果关系更像是人与上帝的关系:人受上帝支配,而上帝不受人影响。

  2.1.2 感应是同类间的共鸣

  男女相悦属同类之相感,正如公马只响应母马而不响应母牛。《易传》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庄子《徐无鬼》篇曾提到琴瑟的共鸣现象;董仲舒《春秋繁露》有《同类相动篇》,文中说:“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如马鸣而马应之。”大体中国古人认为事物之相互影响非出于机械性的刺激,而是出于神秘的共鸣。凡同类事物的共鸣都可称为感应。换言之,事物之相互影响,不基于相邻法则而是基于类似法则。

  2.1.3 感应是事态的交替

  中国古代思想也把阴阳相生视为感应。阴阳表示相反相成的两种力量,男女分别属于阴阳,而同一事物的不同状态,如动静、盛衰、兴亡、祸福也可用阴阳表示。周敦颐《太极图说》:“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老子说:“祸福相倚”。事态走到尽头而招致其反面也属于感应。这看似是因果关系,实则不然。与其将其视为导致对方的机械之因,不如将二者的交替理解为波的振动。感应既发生于不同个体之间,也发生于同一个体的不同状态之间。

  2.2 感应的特性及其所隐含的意义

  2.2.1 感应具有主体间性

  事物能彼此相感,其背后乃隐含了万物皆为有感觉的主体这一假设。与此相对应的态度是:问答、唱和、往来。西方科学那种主客二元对峙的态度对中国人来说是十分陌生的。这种态度常泛化开来,对天、对神、对物也如对人一般,天人感应、人神感应(如说“感天地、泣鬼神”)、心物感应(如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都是视对方为具有主体性的表现。这种态度也使得中国古代思想对人对物对天都采取以礼相待的方式,常以妥协、调和、通融的方式解决问题而回避机械性的力。

  2.2.2 感应具有创造性

  中国古代思想认为任何事象皆由两物交感而生。《易经》的上下卦、汉字的会意造字法都是此种观念的产物。而此物将如何与彼物感应、感应将生起何种事象,则多少要视对方如何感而定。正如两人谈天与下棋,每一方都须随感而应,而话题与棋局都不能预知前定一样,此即感应的创造性。创造之所以为创造,正在于其不能前定。由此造成了一种或然性的思考方式:“随机应变”、“因地制宜”、“无可无不可”、“与时偕行”、“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等说法都是这种思考方式的表现。相比之下,因果观念则容易造成必然性的思考方式。

  2.2.3 感应以关系为重心

  当两个个体相互感应时,他们即结成了某种关系。关系一旦形成,二者即被关系所统治,其情形类似于獴与蛇的互相牵制,二者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决定进程,相反,是作为整体的联合运动统一了各自的活动。每一方都被纳入到更高的决定因素中。感应的重心不在任何一方而在于关系本身。以关系为重使得中国古代思想常不把人视为孤立的个体,而是当作关系中的存在;讲求“做人”———在关系中为人;重视人情的施报往来及相关的礼仪。这使得中国古代心理思想都带有社会心理学色彩。

  2.2.4 感应具有象征性

  感应双方的平列并置形成某种“象”———情形、模样,它们即代表某种意义。所以,意义对于中国人来说从来都不是抽象的,而是以关系形象地彰显的。长度谓之“长短”、面积谓之“阔狭”、地位谓之“贵*”。中国古代思想缺乏对意义的详细说明,不做定义、不划界说,而是呈现一组生动的意象群令对方自己领悟。用山象征仁,用水象征智,用婴儿象征柔弱。《易经》更是以六十四卦象征天地间各种情形。“象”不是对事物的具体刻画,更像是事物给人所留下的印象,细节上的出入无妨给人留下相同的印象。老子所谓“同谓之玄”,即是同于“象”。两个毫无逻辑关联之物可能因为有相同的象而有了神秘的关系。一次日食、一次地震,重要的不在于造成多少具体的损失,而在于此反常的异征可能意味着当政者的所作所为失于常轨。故一物之象征意义常大于其实际意义。局部与整体也通过感应神秘地联系在一起,所谓“一物一太极,统体一太极”,是说整体的状况能不受时空限制地透露于局部,局部即包含了整体的消息,此即“征象”。以脉象反映整个身体的状况,以占卜预知未来事变的走向,都是本于此观念。局部包含整体,其情形类似于磁铁断为许多小块,每一小块又都独立地构成完整的磁场;又类似于全息摄影,每一局部都包含整体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