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心理学思想

发布时间:2012-09-01 16:33:33    来源:来自网络   浏览:(170)

  荀子,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他反对孟子宣扬的天赋道德观念的“性善”论,提出了与之对立的“性恶”论。

  首先,他界定了“善”、“恶”的含义。他认为所谓的“善”就是符合封建的道德规范,所谓的“恶”就是犯上作乱,破坏封建统治秩序。他认为这种“善”在人的本性中是没有的,人不可能一生下来就知道封建道德,从而遵守它。相反,人从来就是好利、自私、嫉妒的,人的本性是“恶”的。

  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些善都是人为的。荀子在《礼论》中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这是说,人的本性是一种原始的材料,而人为(“伪”)则是用礼仪道德加工的结果。没有原始材料,则礼仪道德就没有加工的对象,而没有礼仪道德的加工,人的本性也不会自己变得完美。圣人的就是将“性”和“伪”很好的结合起来。

  荀子《性恶》:“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性情也。今人饥,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息者,将有所代也。夫人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而孝子之道,礼仪之文理也。”这段话更是形象的阐述了荀子的“性恶”思想。但是,荀子的这种“性恶论”也象孟子一样带有阶级性,荀子的这种“性恶”只有“君子”能丢掉。

  另外,在学习理论上,荀子不同于前面的孔子、孟子,他反对先验论,人并不是“生而知之”,知识的获得来自客观,是后天获得的,需要实践。他说:“所以知之在人者,为之知;知有所合为之智。所以能之在人者,为之能,能有所合为之能。”即是说人认识事物的能力,只有在与客观事物结合之后才能变为知识和才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