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幻谁来修行

发布时间:2012-09-18 16:40:26    来源:网络   浏览:(267)

南怀瑾说:大菩萨的入世修行才难,你要在人世间做个贤妻良母或者是做个尽责的好父亲好丈夫,这就不容易了。这是担负妻子儿女的痛苦,而且要咬紧牙根有苦都不说,一切如梦如幻,于此痛苦中,一心清净,不起恶念,处处利他利人,这才是真修行,这才是普贤菩萨的"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修行法门。可不是吃饭把碗筷一丢,什么事情不做,跑到这里来打坐、听经。

  经典回放

  录自《圆觉经》

  【原文】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为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今妄想心云何解脱?

  【译文】(普贤菩萨说)世尊啊!假如众生的意识是虚幻的,身、心也是虚幻的,为什么还要用虚幻的身、心、意修证虚幻的佛法呢?假如一切都是虚幻,都寂灭了,就没有心,用什么来修行呢?您为什么说修行也如虚幻呢?如果一切众生本来没有修行,常在生死轮回中幻化,可他们并不知道这个如幻境界,如何使妄想心得到解脱呢?


  大师释疑

  众生:指人、鬼、畜生,即一切有知觉的生物或灵物。

  曾不了知:"不曾了知"的倒装句,即不完全清楚。

  学佛一得:佛性就是自然规律

  普贤菩萨一连提了几个问题:既然一切皆空,何必修行?谁来修行?修什么?如何修?这大概也是学佛者通常都会遇到的问题。

  佛祖是如何回答的呢?他讲了很多,不知所云。其中三句话非常重要:

  第一句话:"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这句话,南大师称之为"无上密法"。什么意思呢?首先肯定一切皆幻,身是幻身,有如空花。就如南大师所说:"平常我们所看到的东西不是都很实在吗?不,那是众生没有定力,被自己的眼睛所骗了。现在让你注意看,就是五遍行的作意,你注意看,那些东西原来是假的,种种皆幻。像眼前的茶杯、桌子这些都是假的,它的本身迟早都会毁坏,都会变去了的。连我们的身体也是假的,当初爸爸妈妈生我们的时候,一入胎就抓个假东西,生出来以后,越看自己越漂亮。世界上谁最漂亮?每个人自己看自己最漂亮,镜子照了又照,百看不厌,看到年老,还是喜欢,哈!都被幻化所骗。"既然身是幻身,肯定要幻灭。但身虽幻灭,空性不灭,也就是众生固有的佛性不灭。


  心也是幻心,同样会幻灭。但心虽幻灭,觉悟心不灭。

  这样讲还是不清不楚的,因为佛法从来就让人觉得不清不楚。但这并非佛法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自身的理解问题。因为佛祖所讲的是一个我们从未见过的东西。有一个故事:某人天生眼盲,他听人谈到太阳,就问明眼人:太阳是个什么样子?明眼人说:太阳很热。有一次,盲人摸到灯火,就说:这就是太阳。明眼人又告诉他:太阳圆圆的。盲人摸到一个盘子,又说:这就是太阳。明眼人打了好几个比方,盲人全部理解错误。我们遇到的就是这个盲人同样的问题,在理解佛法时,别的方面还能勉强听懂,到了最核心的"佛性"这里,啪,卡住了!

  为什么"佛性"二字如此难懂呢?照说佛祖释迦牟尼也是一个人,难道他的智慧通彻天地,远远超过了古往今来一切智者?否则为什么其他智者的言论我们能听懂或知道一个大概,对佛祖的言论却莫名其妙呢?我想也许只是概念障碍,我们听不懂的只是佛祖自造的概念,比如"佛性"或"佛心"。那么我们不妨反方向思考:古往今来,无论哪个人能够想到的观点,一定有另外某个人或某些人能想到,所以佛祖讲过的道理,一定有别的大师讲过。这样一想,顿时真相大白:所谓"佛性"者,就是儒家、道家所说的"道",就是西方哲人所说的"自然规律"或"客观规律"。"道"也好,"自然规律"也好,都符合佛祖描绘的"佛性"特点--无所自来,无所自去,即空即有,即有即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那么作为个人修行,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成佛,类似于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与道同体",或西方的"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是不是比较容易理解呢?


  当然,这只是对概念比较清楚,自然规律究竟有何性能,是如何运行的,从古到底今还没有一个人搞清过呢!不过,当我们意识到佛性就是自然规律的时候,佛祖的话就变得容易理解多了。

  第二句话:"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末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所谓"觉",就是对佛性的觉悟,换句话说,就是对自然规律的理解。我们看到的现象都是虚而不实的,正如西方哲人所说:"所谓事实,就是对我们看到的东西加以解释并称之为事实。"在虚而不实的基础上产生的理解自然有偏差,"亦名为幻",也是虚而不实的。"若说有觉,犹末离幻",如果有所感悟或觉悟,仍然没有脱离虚幻。比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了自然规律,但也只是某种程度而已。理解了亿分之一,等于在银河系里发现了某颗星星,离认识宇宙还差得远呢!  

  有的人认为: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规律为自己服务。这恐怕是自高自大的想法,是妄见。到目前为止,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只有违反或顺从两种情况,"利用"二字是谈不上的。因为人类根本不懂自然规律,或者只是懂得一星半点,何谈利用?人类违反自然规律的原因就在于不懂,顺从则是碰巧,"瞎猫逮住了一个死老鼠"--逮好像是逮住了,究竟是瞎猫逮住了死老鼠,还是死老鼠逮住了瞎猫,还不一定呢!假设这只老鼠是喝毒药死的,老猫以为捡到个宝,一口吞下去,得!马上被老鼠逮到阎王家打官司去了,告它多宗故意伤害与谋杀罪。

  所以,在自然规律面前,我们只要老老实实顺从就行了,根本不要妄自尊大地谈什么利用或驾驭。我们不妨假设自然规律就是上帝,就是玉皇大帝,就是佛祖,然后从从容容地做自己的傻事或聪明的事,并承担一切结果。

  第三句话:"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南怀瑾大师认为,这句话"非常重要,此是禅宗心印,也是密宗的大手印,普贤如来、金刚萨埵心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佛祖在前面讲"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这就是说,我们的身心及世间一切都是虚幻的,而修行的方法是要远离这些虚幻。可是,我们的刻意远离也是虚幻的,仍然要远离"远离"这个虚幻。但这仍然是虚幻的,仍需远离。一直到没有什么可以远离时,种种虚幻就全部破除了,就见到佛性。

  不过,既然"远离"也是虚幻,也就是说,我们所作的种种努力都是虚幻的,努力又有什么意义呢?努力的结果又怎么可能达到"即除诸幻"的境界呢?佛祖的答案是"知幻即离,不作方便"。也就是说,知道"远离"也是虚幻,用不着刻意远离,如此就能不离而自离。也就是说,要顺其自然,于无心中见佛性。


  但是,这种修行方法起点太高了,一般人很难运用。通常来说,我们只能有意为之,然后达到这种顺其自然的境界。

  打个比方,现在提倡"微笑服务"。服务人员终于意识到"霸王式"冷面服务对生意兴隆来说只是"虚幻",决心远离这个"虚幻"。可是当他(她)有意向顾客装出笑脸时,几颗白牙一露出来,把顾客吓一大跳,以为自己身上某块嫩肉被服务员看中了,马上就要被咬一口,一分钟没敢呆,转身跑掉了。

  服务员几经修炼,终于意识到有意向顾客装笑脸的做法也是虚幻,又打算远离这个虚幻,于是对着镜子苦练面部表情,使自己的笑脸显得可爱一点。当他(她)再次向顾客微笑时,效果仍然不理想。因为顾客看见的是一个面带微笑的"机器人",怎么会产生好感呢?

  服务员又意识到这种微笑也是虚幻,仍需远离,每天进行心态训练,不断暗示自己:顾客是恩人,能给我带来业绩,带来机遇……这样训练后,嘿!表情果然生动多了,不像机器人了。可是顾客从服务员的表情中却看到了某种企图心乃至乞求心,甚至看到了某种狡诈的东西,因而产生轻视或厌恶心理。


  如果服务员上进心强的话,还要继续远离"虚幻",进行真情训练:深刻思考顾客跟自己的鱼水关系,深刻思考服务工作的高尚意义……经过不断修炼,终于离尽"诸幻",见到"佛性"了,境界也上去了,此后,他(她)见到任何一个顾客,都会自然而然地露出亲人般的微笑。这是发自内心的微笑,顾客一见就会产生亲切感、愉悦感,于是,就像铁针被磁石吸住一样,从此成为忠诚顾客。

  世界上很多著名推销员就是这样修炼的,形象魅力不亚于影视明星。比如美国"汽车推销大王"吉拉德,任何一个跟他打交道的顾客,都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所以他们经常在吉拉德家的门口排着队,目的是等待见他一面,谈上几句话。一个人修炼到这种境界,即使尚未成佛,也称得上一个"欢喜菩萨"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