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行孝于父母

发布时间:2012-09-17 14:10:07    来源:网络   浏览:(143)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万章章句上)天下没有比孝敬父母更大的事了!孝敬有二:一要尊敬,二要奉养。

  具体该如何做?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滕文公章句上)孟子引用曾子的话说出了孝敬父母的具体内容。养育之恩,天高地厚,穷其终生,也难报其万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诗)故而一丝一毫都不能疏忽和懈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从爱护父母给的身体,到修身养性,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一生都在牢记父母教诲,报答父母之恩。“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从居住、病患到情绪变化,以及死后致哀、祭奠,任何细节都要做到让父母满意,这是为人之子的本分。

  “大孝,终身慕父母。”(万章章句上)孟子认为,只有像圣贤舜那样,一辈子依恋、怀念父母,才能算上为最孝顺。

  他在回答得意门生万章所问,舜在田间干活,为何仰面大哭时说,那是因为他很依恋父母。

  孟子进一步比较舜与曾子孝的不同:曾子能够坚持侍奉父母,让父母高兴;当父母不满时,他也能做到不抱怨;舜不仅仅是这样。“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万章章句上),为何?天下人好色,舜也不例外。当他娶了尧的两个女儿,依然不解忧,为何?天下人爱财,舜也不例外。当他富有天下,天下的财富都是他的财富的时候,他依然不解忧,为何?天下人无不希望高贵,舜也不例外。当他贵为天下之主时,依然不解忧,为何?人们都喜爱和希望得到的美色、财富和高贵,都不能为舜解忧,究竟为何?“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万章章句上)

  曾子认为对父母的孝是有限的。只要自己尽力去做了,就算尽孝了。至于父母还是不满意,那就不再去管了。曾子是这样做的,一般人都是这样做的;舜却不是这样做的,因为舜不是一般人。舜在自己的地位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根本变化的时候,在到了知天命的年龄的时候,依然一如既往地孝敬父母,并因为不能让父母欢心而仰天大哭,实在是极少极少的“大孝”。尤其是在地位发生变化后,依然不改对父母的孝,实在难得可贵,当为万世之楷模。  

  “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上个世纪中期,曾广泛流传的形容“跳农门”的大学生“忘本”的顺口溜,道出了“垮掉的一代”道德的沦丧。仅仅因为刚刚离开了生活了近二十年的山村,仅仅因为刚刚进入了城市大学的校门,就不愿认含辛茹苦生他养他的父母了,这样的人间悲剧的确发生过,而且还在继续发生。有一位父亲,千里迢迢来到校园,给儿子送来了卖牛得来的一千元钱,还有他妈亲手缝制的过冬棉衣。儿子却只收钱,不要棉衣,嫌太土,也不愿公开认父亲。他对同学说,他父亲是一位村上进城干活的民工!

  父亲一再说,不是他有意要让同学知道儿子有一位农民父亲,而是他和老伴都太想儿子了,近两年多未见了,不知儿子已长成什么样了,故在老伴的指派下,才找上门来了。

  可儿子不容分说,连饭不给吃一顿,就赶着父亲早点回去。

  最后,还是了解了真情的好心同学,为这位学生的父亲安排了食宿,帮助买了返程车票。


  这样的儿子,仅仅有了那么一点点变化,还在受父母供奉,就连父母都不认了,他还会给父母行孝吗?

  无独有偶。报载,某地一小学,出现了“比爸爸”的现象。那些稚气未脱的孩子,互相攀比起谁的爸爸官大,谁的爸爸钱多。结果,那些爸爸当大官的,是大富翁的孩子,一个个趾高气扬,喜形于色,以爸爸为荣;那些爸爸是工薪阶层的,下岗的孩子,一个个垂头丧气,满脸沮丧,以爸爸为耻。

  这些孩子,这么小就形成了这样的观念,他们现在完全靠父母供应,一切都未独立,就开始看不起父母,长大了还会孝敬父母吗?

  贫穷者如此,富贵者一旦不再富贵,不也如此吗?

  不孝,那就应该受到遣责和惩罚。

  孟子列举的不孝行为有五种:“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离娄章句下)放浪形骸,沾染上懒惰、玩乐、贪财、纵欲、好斗等恶习,不奉养父母,皆为不孝。

  而最大的不孝是“无后”!

  孟子以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离娄章句上)据《孟子》赵岐注:“于礼有不孝事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也。”不能传宗接代,断绝祖传血脉,当然罪莫大也。所以,这一点几千年一直是中国人矢志要做到的人生大事。

  “要知父母恩,怀中抱儿孙。”一个人,只有在自己也为人父母之后,才能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什么是养育之恩!

  当把自己呱呱坠地的孩子,百般爱抚时,自然会想到自己也曾是这样被父母所爱;当为自己的孩子唱摇篮曲时,自然会想到自己也曾是这样听着父母的歌谣生长;当为自己不谙世事的孩子进行启蒙教育时,自然会想到自己也曾是这样接受父母的教养。以子比己,以心比心,怎能不知父母之恩呢?

  当自己一次又一次为孩子洗尿布时,应该想到父母也是这样为自己不辞劳苦的;当自己一口又一口为孩子喂饭时,应该想到父母也是这样为自己全方位服务的;当自己一步又一步,扶着孩子学步时,应该想到父母也是这样为自己铺好道路的……由呀呀学语到背上书包上学,由走上工作岗位到成家立业,多少岁月,多少期望,多少心血,怎一个孝字了得?

  “无后”就能由孩子的今日推及自己的昨日,由父母的今日推及自己的明日,对父母无论怎样行孝,都是应该的。

  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孝道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在男耕女织,家国同构的时代,一个人要能忠孝两全,那就做到了仁。在孟子等圣贤及当时和以后的当权者看来,能够孝敬父母的人,一定会忠于君王,故而极力强调以孝治国。把对父母的孝类同于对君主的忠,因而把孝道引向了极端,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在不绝于史书的孝子中,有割肉为药为父母治病的;有弃妻而奉养父母的;有舍身为父母殉葬的;有在父母墓庐守丧三年的……《宋史·孝文传》载:有吕升者,“父权失明,剖腹探肝以救父疾”;有刘孝忠者,“母病经三年,孝忠割股肉,断左乳以食母;母病心痛剧,孝忠燃火掌中,代母受痛……”《明实录》载:青州府日照县:“县民江伯儿以母病割肋肉食之必愈。用祷于岱岳祠,誓云:母病愈杀子以祀神。竟而母病愈。竟杀其三岁子以祭。”

  孝道之所以被引向如此残暴、愚昧、荒唐的岐途,全在于当权者的倡导。汉武帝曾下令各地“举孝廉”为官,历代沿续不变;唐太宗曾赐孝义之家粟;清自雍正帝始,各地举孝廉方正,授以六品顶戴……孝道竟演变成了一条为官之道。在成千上万的读圣贤书的仕子踏断科举为官的独木桥的时代,“举孝廉”不失为一条便捷的做官之路。无论如何克己尽孝,总比学子的十年寒窗九载熬油要容易得多。

  为了功名利禄,不孝得惊世骇俗,不会引人注意,更难以惊动地方“父母官”推荐“举孝廉”,所以,就把孝道这种人伦美德,异化为一种投机行为。在汉代就有“举孝谦,父别居”的民谣流传,历代披露的假孝廉更有不少。

  而历代当权者更是把对父母的孝敬,异化为绝对服从,以对应臣民对君王的绝对恭顺。“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让子亡,子不敢不亡”,孝道演变成了暴政的工具。

  今天,该是还孝道本原的时候了!

  无论在任何时代,作为子女都有孝敬父母的义务,这是绝对应该的和必要的。至于现代该如何做,还要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孟子所处的那个男耕女织的时代,反复强调的老有所养,在现代社会已被各种逐渐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所代替。老人有退休金、养老金保障其生活,有医疗保险保障其治病,有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协会和老年大学保障其娱乐和学习,儿女们所要做的,不只是出钱送物,只要常回家看看,老人就心满意足了。

  至于对老人的敬,那还要子女潜心去做。困守空巢的老人,郁闷成疾的老人,长期见不到子女的老人不在少数,子女对老人的孝敬远远不够。在中国已开始步入老年型社会的今天,老年问题也是一大社会难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