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媛:心灵导师学修感悟

发布时间:2012-09-01 15:24:00    来源:心灵导师学院   浏览:(156)

陈媛:心灵导师学修感悟

  我是谁? 

  我究竟是谁,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是纠结了我20多年的问题,让我不断的触摸自己的内心,不断内省。

  曾经,我以为,我就是父母的孩子,因此,所有的事情都是按照父母的指示来做,用父母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尤其在学习方面,当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时,我就难受,内疚,也会被父母痛骂,还记得有一次,因为贪玩,没有按时回家,被妈妈狠狠批评的情景,那个时候,总觉得内心是压抑的,不是我在活,而是父母的孩子在活,我不知道我是谁?

  读大学后,由于小时候依赖父母太多,到大学后,不会管理自己,不自信,不会展现自己,只觉得自己什么优点都没有,觉得所有的人都比我好,但内心的高傲又让自己觉得自己与众不同,自卑与自傲混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脆弱的心灵,这脆弱的心灵在逃避,在寻找,寻找那真实的自己。

  我是谁?我就是真实的我,就是排除无妄,排除外在,排除欲念的真我,是自然的一部分,是随心而走的人,是希望探险,喜欢享受生活,心地善良的人,是不断成长,努力学习的心理咨询师,是随着自我的成长,心的包容性接纳性越来越大的人,是懂得享受生活,爱美的人,在生活中,我也有情绪的变化,也有孤单寂寞,也有妒忌,也有小小的欲望,也会对儿子有不好的态度,但我能接纳这些,并能及时反省,不断修炼,让自己更加的智慧,更加的开放。

  一个人赤裸裸的来,又赤裸裸的去,在这个人世间经常感到寂寞孤独,那,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金钱吗?金钱和快乐无关,是为了名誉吗?那名誉前的你是真的你吗?是为了儿子吗?当儿子长大成人,独自闯天下的时候,能不能接受儿子和自己的分离?

  人活着是为了感受生命的美好,是为了传递爱,人活着就是把爱链接,人活着是为了给予,当把生命的意义上升到为他人而活时,人就活的有价值,活的有意义。

  什么是心灵成长?

  我骄傲,但我看到我的骄傲,这是成长;

  我恐惧,但我决定和它做朋友,这是成长;

  我倒霉,但我开始向内在找原因而不是往外推,这是成长;

  我依然掉入旧的模式,但每次爬起来时间越来越快,这是成长;

  我讨厌别人炫耀,但看到这其实是自己有的,这是成长;

  我做不到以上的所有,但我接纳我暂时做不到以上的所有,这也是成长!

  每个人都有个成长的过程,这个成长的过程因人而异,因悟性和时间而有不同,而对我来说,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成长是不断自我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个成长的道路中,结识了很多同道人士,我们相互鼓励,相互扶持,成为心灵的同道者,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竭尽所能,帮助他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迂回,有让人不满意的地方,但我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在成长的道路中,我们坚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光彩,三人行,必有我师,努力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来完善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目标坚定,在成长的过程中,我要让心逐渐的开放,让心的接纳度越来越高,也让自己活的越来越简单。

  孔子周游列国时,路过吕梁瀑布。它从高处倾泻下来,水声訇訇。这时孔子看见一位老者走了下去。孔子想那位老者可能是轻生,就急忙叫一名弟子去救他。可瞬间那老者竟又重现在百步之外。他白发飘飘边走边唱,神形潇洒。孔子赶上他,虚心请教:请告诉我,你有什么秘诀可以对付这样的水流?老者笑道:我只是随着漩涡进入,又随着漩涡出来,我让自己适应水流,而不是让水流适应我。

  能够和整体协调,跟整体移动。如水一样的自然,是我成长的最高境界。

  人类的十大美德之智慧

  1、智慧,2公正,3坚忍不拔,4自我控制,5,爱,6,积极的人生态度,7勤奋的工作,8,正直,9感激,10谦虚

  第一次听胡总讲这十大美德,脑海一晃而过,没有留下一点踪影,而这次导师班学习,在胡总的讲解下,细细品味,觉得这十大美德就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自己修炼的目标。现在就这十大美德,谈谈自己的看法

  智慧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的能力。迅速是反应及时,速度快,灵活是能想出很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正确是能恰到好处。世界上有很多聪明的人,但聪明不等于智慧,世界上也有很多能干的人,能干也不是智慧。记得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两只蚂蚁想翻越一段墙,寻找墙那头的食物。一只蚂蚁来到墙脚就毫不犹豫地向上爬去,可是每当它爬到大半时,就会由于劳累、疲倦而跌落下来。可是他不气馁,一次次跌下来,又迅速地调整自己,重新向上爬去。另一只蚂蚁观察了一下,决定绕过墙去。很快地,这只蚂蚁绕过墙来到食物前,开始享受起来;而另一只蚂蚁还在不停地跌落下去又重新开始。第二只蚂蚁,就是有智慧的蚂蚁,能够审时度势之后再择机行事,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变通。我有个朋友,就是这样的人,她不追求某一方面特别突出,而是追求平衡,追求某一时间该做什么,追求良好,刚来单位的时候,先在工作上努力,得了市优秀老师,然后孩子出生后,就把注意力转到孩子的身上,孩子培养的特别优秀,孩子大点了,自己就开始享受生活,跳舞,爬山一样不少,她不追求某一方面的特别优秀而忽略其他,她追求各方面都良好,在各方面得心应手,懂得放弃,懂得调节,这样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

  智慧意味着以最佳的方式追求最高的目标,我们一直想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但智慧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在学习中得来的,是在成长中积累的。

  我希望我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人类的十大美德之爱

  爱是圣神的字眼,是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的情感,也是给以他人帮助的能量,是人类的十大美德之一

  人经常会产生恐惧,产生恐惧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还怕不能生存和害怕没有爱,生存是物质方面, 而爱则是属于情感方面,世界上有很多种爱,有父母对自己的抚养之爱,有男女之间真情的爱,有朋友间友谊之爱,有同窗互助的爱,有长者仁慈的爱······爱让我们活的更有意义,爱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美好,爱让我们成为真正的人。

  可是,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害怕,害怕没有爱,害怕失去爱,害怕放弃爱,很多人,在茫茫人海中,总是感觉到孤单,有的人,在酒杯交错中,感觉到寂寞。这些人之所以害怕、担忧,是因为他并没有做到爱自己。爱自己,就是接纳认可自己的所有状态;爱自己,就是会和自己做朋友;爱自己,就是善于和自己相处;爱自己,就是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不放弃不抛弃自己。过去,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一直不懂得爱,不懂得爱自己,不能接纳自己,所以总是有很多问题出现。

  爱,就是要有慈悲心,就是要真正的爱,就是要大爱,就是要克服分别心,就是要爱爸爸妈妈,爱儿子爱大众,爱自然,爱天地,就是无论对方富贵贫贱,无论对方地位高低,都能够一视同仁,都能够平等对待,

  爱就是不仅自己要有爱的能量,还要传递爱,还要爱的恰当,足够的爱而不是控制,足够的给予对方的需要,爱就是在对方需要的时候能就在身边,当对方不需要的时候,能远远的看着。

  这样的爱,是要学习的 ,我将继续成长。

  人类的十大美德之积极的人生态度

  曾经听到个故事:古时有个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两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这两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白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又打伞不是多此一举吗?” 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回乡了?” 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白菜不是高种(中)吗?戴斗笠又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秀才一听,觉得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结果居然中了个探花。

  看完这个故事后,我想到了胡总说的人类的十大美德中的一个,心态决定命运,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命运,一个人如果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就像太阳一样,照到哪里哪里亮,自己的命运也是如太阳一样;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想法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用心理学的观点就是,要给自己良好的暗示,正面的暗示,良好的暗示带给自己正面的能量,并吸引周围正面的能量,一个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就是在碰到困难的时候,不消极,不灰心,在人生低谷的时候能够看到好的,光明的一面,积极的人生态度,就是无论发生什么,仍然敢于追求,“幸福是一段旅程,不是终点,因此,用心工作吧,就象你不需要钱,让我们纵情舞蹈吧,就像没有观望,让我们大胆的爱吧,就像从未被伤害过”。

  爱的思考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连绵,纷争不断,乱世出英雄,乱世也是思想碰撞的时期,出现了很多思想家,儒家孔子,孟子为代表:孔子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以“礼治”管理国家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 孟子的“仁政”说,认为“民为贵”、“君为轻”。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他们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道家的《道德经》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墨家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这是一种普遍的爱,是理想化了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关系”、主张“非攻”、“尚贤”。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张反对礼制,法家重视法律。而多派宗教,无论是佛教,基督教,还是其他教派,就我理解,也是一种思想,一种文化,所有这些传统文化和宗教,都有一个核心,那就是“爱“爱是人类心灵的归宿,是幸福的源头,是力量的源泉,也是内在的评价一个人的标准之一,可是,因为种种原因,人的价值观被改变,衡量人的标准不再是看内心的爱,仁,不再是看内在,而是用外在的金钱,物质来衡量,用地位和权利来衡量,变的本末倒置,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丢失了自己,找不到自己,出现了很多的心理问题,社会人和人之间变的冷漠,而我们心灵导师,让人就是抚慰人的心灵,就是用爱来帮助他人,就是帮助他人重归心灵,找到自己,就是不断的传递爱,就是用自己的力量来让世界不再冷漠,人与人之间变的温暖。

  自 我 觉 察

  自我觉察四步骤:1、承认感觉:觉察并承认当下不舒服的感觉,不为其辩解或自责,接受并允许自己去感受它。2、回观身体:借助观察肢体动作和呼吸,将注意力从情绪和事件中拉回来。3、倾听内在:尊重感觉,当成一种内在的沟通,倾听内在的声音。4、与感觉同在:允许它存在,“为何”这样并不重要,允许讯息自然渗入心内,带着爱温柔地陪伴自己。

  回想自己的成长之路,感觉这个社会太丰富,而自己也有太多的欲望:希望有个好工作,希望有个好家庭,希望孩子聪明伶俐,希望一切一帆风顺,希望自己漂亮可爱,希望自己多才多艺——太多的欲望,太多的贪婪,让自己经常失落,痛苦,甚至有时候发狂,抱怨命运的不公平,当情绪发生异常的时候,不是从内找原因,而是找外面的原因,找父母的原因,这样,更多的抱怨和憎恨出现了,这样恶性循环,总是不能从中摆脱。

  看到这自我觉察的四步骤,就是重新认识的一个方法,就是能感受自己情绪的一种方法,也是治疗自己创伤的一种方法。

  当自己有悲哀,有愤怒,有恐惧,有很多情绪出来时,觉察自己当下的情绪,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痛苦,不要找原因,不要自责,不要为情绪辩护,然后,不要把自己陷入这样的痛苦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是把自己从痛苦,从悲哀,从愤怒中带出来,感受自己的身体,感受身体的呼吸,血液的流动,肢体的力量,感受到身体的变化后,尊重这些感受,尊重身体和心带给自己的信息,尊重这种心和自己的交流方式,聆听心的诉说,心的声音,听到心的述说,不要压抑,不要否认,不要谴责,而是接纳这种感受,接纳这种痛苦,憎恨,悲哀,恐惧,接纳自己内心,用爱来轻轻抚慰,用对自己的爱来包裹它,用爱来告诉自己,一切,都是自己的一部分。

  自我觉察,就是重新正确认识自我的路。

  止 观

  今天,听到贾院长谈到静心的基本方法,说到要观自在,心如止水,唤醒时通,轻松放出,听到这里后,我想到了一个词,“止观”,止,就是让心安定下来,可以通过禅修的方式获得,在禅坐的时候,在聆听呼吸的时候,在关注自己身体某一部位的时候,把过去所有的东西放空,让自己这船成为空船。这静心,说出来容易,要做到,需要花费一番功夫,我们其实脑袋每天都在转动,都在揣摩别人,都在想过去的事情对未来造成什么样的后果,都在想将来我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在想谁又在做什么了,都活在过去和未来,或者活在他处,唯独没有活到当下,当我们活在过去和未来,活在别处的时候,烦恼,恐惧,害怕,担忧,悲伤,控制,很多很多的情绪和状况就会出现,这样的情绪和状况,不但让自己自拔不出,而且还影响到他人,影响到周围的人的情绪,状态。而要静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是要学会放下,放下,再放下。

  当能够“止”的时候,我们还要学会“观”,就是觉察自己,觉察自己流动到头脑的人,物,事件,觉察这些人,物,事件带给自己的情绪,情感,然后,作为一个旁观者,感受这些在身体,在脑海中的流动,让他们静静的来,静静的去,如羽毛般,在空中飞动,如微风,在空中飘荡,认可,接受,并用喜悦之心,用仁慈之心来看待这样的来去,这就是观,观其实就是一种不对抗,认可,我们平时总是有些情绪,自己觉得不好,比如,我经常会觉得情绪低落,但又觉得情绪低落是种不好的情绪,是负面的情绪,于是就压制这种情绪的出现,而压制,使自己和自己内心的情绪产生一种对抗,这种对抗会增加人的烦恼,痛苦,观就是接受自己的所有情绪。

  止观禅修就是让自己活的更自在。

  我 执

  一个青年背着个大包裹千里迢迢跑来见无际大师,他说:“大师,我是那样的孤独、痛苦与寂寞,长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极点;我的鞋子破了,荆棘割破双脚;手也受伤了,流血不止;嗓子因为大声呼喊而喑哑……为什么我还不能找到心中的阳光?” 大师问:“你的大包裹里装的是什么?”青年说:“它对我可重要了。里面装的是我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时的烦恼……靠了它,我才走到了你这儿来。” 于是无际大师带青年来到河边,他们坐船过了河。上岸后,大师说:“你扛着船赶路吧!”“什么,扛着船赶路?”青年很惊讶,“它那么沉,我扛得动吗?”“是的,你扛不动它。”大师微微一笑,说:“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河后,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须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负重。”青年放下包袱,继续赶路,他发觉自己的步子轻松而愉悦,比以前快得多。这个年轻人,为什么累,就是我执在影响着他。

  我执,在小乘佛法认为这是痛苦的根源。一般以内容分类,为人我执、法我执;以缘起分类,名分别我执、俱生我执。佛教中指对一切有形和无形事物的执着,指人类执着于自我的缺点。包括自大,自满,自卑,贪婪……,放不下自己,心中梗着非常大、非常粗、非常重的「我」,执着自己的想法、做法、人格等,提不起自己和他人的义务与责任,自我意识太强而缺乏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或太关注自己而忽略别人等等。消除我执是佛教徒的一个修炼目标,认为没有我执就可以将潜在的智慧显现出来,成为有大智慧的人,即为‘佛’。

  看完这段话,对我执有了更深的了解,那么,我放不下自己的什么呢,我执着于爱的形式,执着于这个社会固化的道德,固化于内心的一个标准,因为这种固化,内心需求和外在环境造成一个巨大的反差,总拘泥与某种形式,这种形式带给自己的是压力和矛盾;固化于自己的欲望,希望自己在经济方面能够自在,在名誉荣誉方面能有所收获,希望自己婚姻幸福,儿子开心快乐。

  而我现在也有欲望,现在的欲望是成为优等的,因为优等而天真,成为一个内心有巨大能量能够从内心向外散发巨大魅力的人,成为一个内外双修的人,成为一个帮助他人的人。

  而这些欲望,就是我执,放不下这一切的时候,就会带来很多的痛苦。而要放下我执,就是要让自己跟随心而走,随心而动,把自己放空,所有的欲望放下了,就能够在社会中自由的流动,就能更好的接纳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