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

残忍源于麻木,杀人源于逃避——剖析药家鑫的被动人格形成及其危害

来源:爸妈在线心理研究院 作者:阎增耀发布时间:2012-10-17 18:57:58|浏览:233评论:0
近日,备受关注的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杀人案开庭审理,又一次引起人们的热议。人们困惑:这么老实善良的人怎么会有如此残忍的内在状态?在熟悉的人们的眼里,药家鑫不是一个没有人性的人。他是一个善良的规矩的好孩子。遗憾的是,中国的现代教育产生了大量这样的孩子,他们表面善良规矩,内心极度胆小;他们没有自主,没有选择,没有担当。

  近日,备受关注的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杀人案开庭审理,又一次引起人们的热议。人们困惑:这么老实善良的人怎么会有如此残忍的内在状态?

  在熟悉的人们的眼里,药家鑫不是一个没有人性的人。他是一个善良的规矩的好孩子。

  遗憾的是,中国的现代教育产生了大量这样的孩子,他们表面善良规矩,内心极度胆小;他们没有自主,没有选择,没有担当。遇到事件,只有恐惧,只有逃避,只有防卫过当;他们会为了逃避责任逃避后果而不择手段不惜一切代价。

  药家鑫的凶残是恐惧造成的,是胆小造成的;他杀掉的是他想逃避的责任,逃避的后果。这恰恰是人性中反向生存的一种状态。

  中国的孩子从小就是一种被动的生存状态。孩子们在大人“理性”的管教和约束下,只有好好学习将来出人头地的“华山一条路”。这种单一化的教育模式就是对孩子的完美的要求,是对孩子欲望的控制,让孩子处于一种被动的生存状态当中。这就造成中国的孩子心理扭曲的特点。

  药家鑫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一种表面的状态,矛盾化的状态。一方面极力打扮自己,学好钢琴,极力把自己打造成听话的、乖巧的、善良的好孩子。努力在别人面前有面子,不丢脸,过分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一方面极其顺从,谨小慎微,生怕别人讲闲话,基本上完全按照大人的要求做到了。

  大人的教育,就是要避免后果的,药家鑫也把自己当作没有后果的状态来看,一生都要避免后果, 不论走到哪里,不论干什么,都要尽善尽美,让自己没有后果。

  在这种完美的状态下长大的孩子是非常胆怯的,当这种胆怯遇到威胁的时候,他就会歇斯底里,换句话说,就是防卫过当。他要么拼命抵抗,要么飞快奔逃。被动状态下形成的被动人格基本如此。

  如果孩子们只有一条路可以走,所有的孩子都会变成胆小鬼,所有的胆小鬼都会不愿意承担责任;逃避责任是唯一的选择,是更重要的选择,所以他们会不择手段地不惜一切代价地逃避责任。这种孩子以责任以问题为导向的时候,他根本看不到一个活生生的人的重要性,所以他才那么残忍。他其实是在杀一个责任,在杀一个后果,他在举刀刺向张妙的时候,只不过把张妙看作一个后果而已。

  被动人格是没有担当责任的能力的,因为这样的人从来没有自主过,从来没有为自己的事情决定过。这样的人没有主体性,没有自我的状态,同样也不会实际感受到别人生命存在的状态。他一切都从问题出发,不论发生什么情况,都怕出问题,而不是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他不会如此考虑的:“我是一个人,对方也是一个人”。他从小到大受到的家庭教育是怎么避免出错,平时也是这样提醒自己。所以一旦错出来了,“错”就是天大的事,而不是“人”是天大的事。遇到事情后第一个念头是逃避责任,这是被动状态下的被动人格非常鲜明的特点。

  被动状态下长大的孩子是没有充分选择的。而没有选择就没有自主性;没有自主性,就没有对自己选择的后果敢于担当的责任感。这样的人内心极度胆小怕事,非常害怕承担任何责任和任何后果。面对突发事件,他想的只有一件事:这个被撞的人活下来怎么办?残废了怎么办?所有的思维都是问题的后果和问题产生的责任。为了逃避后果,逃避责任,一个本来胆小怕事的人竟然举刀结束了一个活生生的生命。这种逃避责任到了多么极端的程度!我们难道不应该警醒吗!如果一个民族中这样没有责任感没有担当的人格特征的人多了起来的话,我们怎么能够尊重生命存在的价值!我们又怎么能够维护正义!

  思索药家鑫的时候,让我想起一个获诺贝尔奖的作品中的情节。作者在幼年的时候和父亲一起被囚禁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焚尸炉中,刑讯室里,常常传来生命被摧残的惨烈的嚎叫,他却充耳不闻,若无其事地在焚尸炉边寻找一些小型的纪念品。他说,那时候他以为那是大人的游戏。

  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心理状态?他认为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或者说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没有办法抗拒的事情。其实这是一种不真实的状态,是一种梦魇的状态。梦魇的状态是对人的状态的无情的扼杀。

  仔细想想,今天我们的孩子有多少就活在这种状态当中?活在这种状态当中的孩子,会产生现实和游戏的混淆。如果说孩子这样理解,他们是生活在童话世界当中,那么,到了成年人的阶段,如果还是这种现实和游戏混淆的思维的话,还是忽视真实,还是认为一切都是不真实的,那就说明,这样的成年人是在被动状态中形成的被动人格,这是在丧失选择的自由的时候形成的人格状态。

  药家鑫就是这样的心理状态,在他回答记者采访的时候,有几次这样的表述:我不知道当时是怎么想的,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在车里放一把水果刀,我当时不知道应该怎么办,等等。完全是一种麻木的混沌的心理状态。这是人性心理分析理论的一个视角。

  其实,药家鑫这种胆小的背后是极度的对立和暴力,亦即这种背景下会产生的两种人格:一个是表面极端顺从的人格,一个是暴徒式的歇斯底里,一旦有事件引发,就会陷入歇斯底里,这是奴隶和主子的关系,顺民和暴徒的关系的双重的人格特征,是极度的自卑和极度的自傲、极度的胆小和极度的狂暴之间的反向的状态。药家鑫表面上对家长顺从,其实内心充满憎恨,甚至有种很凶残的特征,这不是他本质上的凶残,而是恐惧造成的。

  以上对人性的反向存在的人格特征的分析,才能帮助我们透彻地理解药家鑫现象。

  药家鑫案件应该让我们深刻地反思,应该让我们清醒地警惕: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孩子?怎样培养孩子才能让他们更有责任感?

  我们不能仅仅告诉孩子要出人头地,不能仅仅呵护孩子让他们衣食无忧。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让孩子变得更自主,更强大,我们的家庭教育,我们的学校教育,都应该给孩子宽松的生长环境,都应该把我们关注的目光放在培养孩子自我决断的能力,决策的能力,培养做人的最其码的责任感上面。我们再也不能让孩子生活在被动状态之下,我们要给孩子更多的话语权,更多的存在感,我们要培养孩子敢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的心态和品格,培养他们敢于担当的社会化的人格,让我们的孩子无论面临多么复杂的状况,也会有选择,有自主,敢决断,敢担当。

相关文章

已有0条评论,点击查看网友评论:

对该新闻评论,请马上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