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爸妈在线研究所!

论进化心理学的“心理机制”

来源:爸妈在线心理网作者:蔡圣立发布时间:2013-04-11 12:35:57|浏览:239评论:0
作为当代西方心理学一种崭新的研究“范式”,进化心理学以其迥异于传统的独特视角带给心理学界以强劲的冲击。有些心理学家甚至断言,进化心理学将取代所有的心理学而成为心理学的元理论基础。进化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由进化而来的“心理机制”。

  一、 进化心理学“心理机制”之内涵

  1.1 进化心理学的领军人物D·M·巴斯在其代表作《进化心理学》中是这样阐述他的“心理机制”的概念的一种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也就是指有机体拥有的一组加工过程,它包含如下特性:1)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之所以表现为当前的形式,是因为它在历史中解决了某些反复出现的与生存和繁殖有关的特定问题。2)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被设计成只接受一小部分特定的加工信息。能够激活每种机制的线索是非常有限的。3)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所获得的输入信息,能够向有机体预示它正面临的问题。4)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根据决策规则将输入信息转换成输出信息。决策规则是由“如果,那么”指令所组成的一套程序,它让有机体在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策略。5)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所产生的输出,可能是生理活动,可能是其他心理机制所需的信息,也可能是外显的行为。6)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所产生的输出结果,直接指向特定适应问题的解决方案。另外,他还说: “进化心理学的一个中心前提在于,用于确认、描述和理解心理机制的主要非任意方式,就是要去阐明这些机制的功能—— 即确定它们被自然选择设计来解决的适应性问题。”“许多心理学家相信,正如人体包含着很多专门化的复杂生理解剖机制一样,寓于大脑中的心理也包括很多专门化的复杂机制” 。

  1.2 据上所述,将其中的关键词抽出进行梳理:由进化而来的“心理机制”首先是一组“加工过程”;是由“指令所组成的一套程序”;这种程序只能“接受部分特定的加工信息”;描述“心理机制”不可用随便任意的方式,而需采用特定的由“功能”人手来理解的“非任意方式”,即“机制的功能”是其核心的思维方式;另外这些机制是“寓于大脑”中的。在此基础上,便可以对进化心理学的“心理机制”概念之性质进行更进一步的解读。

  二、进化心理学“心理机制”之性质

  2.1 既然巴斯明确指出,进化心理学的“心理机制”首先是一组“加工过程”,是一套“程序”,那么就先尝试从“加工”和“程序”的母体学科— —计算机学科来把握一下这种程序的性质。根据计算机学科的基本原理:程序的研制和开发首先是建立在已经铺设好的固定的硬件电路的基础之上。程序之运行,也就是加工过程之运行,就是对这些硬件电路进行的复杂的瞬间联结,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可外显的执行功能。这里,人体显然是有着相对应的硬件电路的基础的,那就是科学已证实的人类大脑中大量存在的神经元及其构成的神经回路。另外,与这种“硬件”相区别,通常将程序称之为“软件”,因为它虽然也能存储于各种可触摸的存储盘之中,但它们却不过是一些逻辑过程的存储。正是这些逻辑过程在安装后,接受不同的输入信息,而开始运行不同的加工过程。也就是对硬件的微元件、微结构进行不同的快速、瞬时连接和断开,以输出某种外显的“电脑行为”或“人脑行为”。而这些逻辑运行的过程显然是“软”的,可以不断得到更新和优化的,是可以调整和改变的,与几乎难以改变的硬件相比,它的确具有“软”特性。这便是程序之于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特性,也是理解进化而来的“心理机制”之于人脑和整个人体的基本特性。这种比喻其实并不是异想天开,整个认知心理学的隐喻基础几乎都是在以此为据。计算机的程序显然是设计人员的预先设计和安装。与之相对应,如果认为人脑中也存在这样类似“程序”的软件加工过程,一个直接的问题即刻就会不容回避地出现:人脑中这样的软件是如何“安装”上去的,是谁安装上去的?进化心理学对此的回答是不容分说的:这些“心理机制”是由进化而来的,是由生存的选择适应而来的,正向精密无比的身体构造的形成来源一样。换言之,“自然选择不仅发生在身体、器官和行为层面,而且也发生在认知层面上,信息加工过程为了解决现实的问题而不断的进化。

  2.2 考斯麦茨和图比认为,过去在对有关人类行为的进化过程的研究中,心理机制是被丢失的环。对这些通过漫长的进化而安装到人脑中的“心理机制”程序,巴斯又说,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被设计成只接受一小部分特定的加工信息。能够激活每种机制的线索是非常有限的。这又该作如何理解呢?任何机器,都因为软件的存在,而使机器本身具有了更大的灵活性。正是程序能够针对的不同的输入情况 外界刺激或环境)而做出不同回路的应答。当然,也正是因为程序本身的性质,不管其如何复杂,这种应答总是在一定的回路限度之内的。总体来说,即是在最大灵活程度上的限定性。也就是说,人类的心理能力或说意识能力,在面对无穷丰富的外界客观时,所能做的题目,所能给的方案,其实只是限选题!当然,拥有的限选项比所有动物的都宽泛的多,但这并不能改变了限选题本身的限定性性质。而这限选项的来源,就来自祖先亿万年的生存进化。这也是进化心理学提出“进化机制”概念最大价值之所在。人不是神,他有自己的限度,人类最迷人的神经学现象:意识,也有它自身的限度,这是早有学者专著论述的。在传统心理学的视野之内,进化心理学的“心理机制”概念其实也不是空穴来风。弗洛伊德早就发现了本能,只是他没能找到个体本能的人类进化视野之下的来源,因而,他就最终也没能说清本能问题。但从他,却留下了一个历经上百年不止的争论。从这层意义上说,进化心理学不过是重提了这一问题,并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大胆回答。另外,从心理学所必须依托的脑科学的进展来看,进化心理学的“心理机制”概念并不是什么惊人骇俗的东西,我国著名的脑科学专家学者杨玉芳教授早就提出了“内源性程序”的存在,以区别由学习而来的“外源性程序”。一只是作为一名脑科学工作者,他们更多地是关注现象本身的属性,而没有去特别关注这“内源性程序”的来源罢了。

  三、进化心理学“心理机制”之误区

  3.1 毋庸讳言,尽管进化心理学以其核心概念“心理机制”的明确提出而确立了它不同于以往心理学的独特地位,但也正是对“心理机制”这一概念的进一步论述上,使进化心理学步入了一个误区,也不可避免地招致了大量的质疑与非议。这一误区的最根本之处,来自于进化心理学对其“心理机制”进行的“功能分解”:即各种具体心理适应性机制的提出,比如生存机制、两性有别的性选择机制、亲代抚育机制等。通过功能的分解,来完成程序的分解,根据功能来猜测程序本身的构成,从而探明一些所谓子程序的存在。但这些功能相对独立的模块式的程序真的存在吗?其实任何程序编制人员都非常清楚,一套紧密不可分的程序,可以同时具有多种功能,这是多么正常和基本的原理啊。尤其,在至今对心理的硬件主线路(脑和神经回路)的构成尚处于整体上的黑箱阶段时,在对软件的可能载体基因所携带的基本信息尚处于开始阶段时,妄加猜测以它们为基础才能生成和装载的程序本身,这是多么充满冒险啊!如此理解,心理机制就不能用具体的多少个来表示,而应只标识了心理机制的多少功能。当然即使进化心理学因为猜得过于具体而猜错了,其实也无可厚非。毕竟,进化心理学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证据,这些证据中有很多现象是超越了国界和人种和文化模式而共同存在的,这是不能全然否定的事实。

  四、进化心理学“心理机制”之误读

  4.1 对进化心理学的误读之一:进化心理学的“程序”性“ tD理机制”意味着决定论。人们的理解恰与之相反:正是由于软件心理机制的存在,才使得“刻板”行为有了迂回的空间,有了可塑的灵活。这是任何有程序控制的电脑和仅仅由电路构成的机器的最大差别。对神经回路的“联结主义心理学” 的接受,让人们也无惧程序性心理机制的进化心理学。其实程序愈复杂,它的开放性就愈强,它接受反馈调节的适应力就愈大,这是自动化控制之最基本原理。正是软件特性的存在,才使系统具有了最大程度的接受外部信息并进行调节和反馈的能力。有些低等动物,其遗传而来的机制是如此地不具开放性与可塑性,因而其行动完全是先天的。况且,进化而来的心理机制并不是最终形成的心理机制的全部,人类更在种系进化而来的先天机制的基础上,习得了更多的机制。正是因为人类比所有动物遗传所得到的先天机制都更高级,更复杂,更具开放性,更具可塑性,所以才有可能在此机制的基础之上,习得更多的后天适应机制。“对于心理机制的了解,仅靠对现存心理和行为现象的社会文化层面的表层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过去才是了解现在的关键。这里所谓的过去,不是指个体的成长发展经历,更主要的是指人类的种系进化史” 。种系的遗传积累,加上个体的后天习得,才构成了一个成熟的人类个体的全部心理机制之总和。

  4.2 对进化心理学的误读之二:进化心理学方法论的不可证实亦不可证伪,这也是令人在它面前却步观望的又一争议之处。其实这也正牵涉到整个理论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不妨作些分析。关于理论学科的方法论性质问题,爱因斯坦曾有过精彩而又通俗的描述:“即科学理论基础具有纯粹虚构的特征。因为我们能够指出两条根本不同的原理,而两者在很大程度上都同经验相符合。”从这儿不难看出:对理论而言,检验它的合理程度的终极标准不是它的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实证性原则,而是要看它的解释力的大小。进化心理学只是一种理论框架,而不是一种实证性应用领域。它当然是需要验证的,但并不是在它一提出之初即能解决这一问题。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是后来随着天体物理科学的进展才不断得到验证的,同理,进化心理学的证实问题也要等到脑科学,基因科学的充分发展,当人们不仅遍数了人类基因,而且对由它携带的信息和密码有了充分解读的那一天,如果证实了基因上并没有携带任何程序性的信息,那进化心理学的基本设想就是不攻自破了。但时至今日,基因上确切无疑地是携带了一些具有软件程序性的信息,这在人类某些遗传病的发病时间与机理方面已经得到了不止一次的证实。

  五、进化心理学“心理机制”之价值

  5.1 首先,进化心理学使心理学学科最终融汇于整个科学视野的洪流之中。使心理学最终进入科学的殿堂而成为科学心理学,这一努力几乎贯穿了整个心理学的历史。但仅仅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心理现象并不能从根本上做到这点,有时甚至有些不伦不类,就好比如用逻辑的方法来研究诗歌的创作一样。但如果确认了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从遥远宏阔的视野中来看,从终因上来看,心理与意识现象只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种现象,这就使人类心理现象在性质上具备了自然科学的基础。由进化而来的“心理机制”概念使心理科学有了明确而实在的研究落脚点。当分子生物学、脑科学、神经科学、基因科学等已经四面楚歌地从四周开始包围心理学时,必须得承认:人类不是神,也不是动物,他有非凡的能力,也有自己的遗传限度。人们经常都更愿意承认人类心理与意识的巨大威力,超过了地球上所有低等动物。但,在另一端更有着人类自己的限度,人类意识所能达的限度。当然人们乐意把这种上限定得高些再高些。进化心理学引领的大方向与生命科学的自然科学发展方向是一致的,这是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巨大进步。

  5.2 其次,进化心理学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终因”解释。我国著名理论心理学学者叶浩生教授曾就进化心理学专文进行述评。“对于心灵的解释可以采取两种观点:一是邻近的解释(proximate explana—tion),二是终极的解释(ultimate explanation)。邻近解释寻找时间或空间上接近的原因,而终极解释寻求的是最终的、根本的原因” 。进化心理学正是不满足于对近因的寻找,才在宏阔的视野中寻找终因。传统心理学一直更多地关注人类心理生活的“近因”解释,这本是无可厚非的。毕竟,对于个体来说,生活中的心理生活事件是如此具体地影响着人的主观情绪,使人体验到不同的喜怒哀乐。而这些情绪体验无疑来自于生活的近因领域。当然,用行为的“终因”去解释行为“近因”层面上的心理和行为事件,解释力的折扣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作为心理学家来说,作为研究人员,视角却需要超越这些近因而看得更远。其实,任何理论都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就像不宜用万有引力规律来解释风筝的飞翔一样。卢梭曾说:“研究人们必须从近处看,研究人类则必须从远处看。”进化心理学起码给出了一直试图寻找的“远因”因素的可能来源。再次,进化而来的“心理机制”的程序特性,无疑是对所有传统心理学“本能”概念的进一步超越,这一超越也使遗传与习得的分水岭又朝着遗传的方向前推了一步。也使心理学朝着客观的生物学方向前进了一步。这不是一小步,而是极其巨大的一步。正像所有脑科学家日思夜想的那样:意识,这一神奇的现象如果仍不过是神经现象的范畴,那么不管神经组织如何复杂,都不至于产生当今如此强大的功能。软件是必需的。不引入这个“软件物”的存在,显然在多处都遇到了难以回避的卡点或瓶颈因素。现在,进化心理学把这个由进化而来的“心理机制”的概念明明白白地引入了进来,并从人类种系进化适应的角度对它的“安装过程”给予了远距离的考察,仅就这一点,进化心理学就是对当今所有心理学派的超越和前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