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从哪里来

来源:来自网络时间:2012-09-05

  新闻回放

  《〈老男孩〉走红网络,青春梦想感动网友》11月19日第12版《人民日报海外版》

  《老男孩》成功在短时间内走红网络,这部43分钟的网络短片在上传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已被播放超过400万次,网友评论破万。上线仅4天,就一举登上了豆瓣电影口碑排行榜首位,以超过第二名13个百分点的五星评级和十数倍的评论遥遥领先于口碑榜亚军作品。正如豆瓣网友“张搂搂”所说:“跟着歌声一起泪流满面。”很多70、80后将这个故事看作自己的人生缩影,在影片中追忆自己的青春和梦想,网友说“我们是被自己感动了”。

  心理分析

  有一组名为《梦想照进现实》的漫画,最近很火。在画中,当年各怀绝技的葫芦娃兄弟,如今留着络腮胡子,开始报名参加电视节目“达人秀”;曾经那三个“没水吃”的和尚,也发奋努力扛着纯净水桶,成为了忙碌于高楼林立城市中的送水工;昔日顽皮淘气的一休哥,如今穿得西装革履,成熟稳重地站上了“百家讲坛”;而曾经威武矫健的黑猫警长,却在升为局长后因涉黑被捕,上了法制报的头版……人们经常感慨说,“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套漫画引来大批网友转发,在“丰满”与“骨感”的差距面前,也许每个人看了都有些共鸣,都感受到一点儿嘲讽与无奈。

  理论上的幸福状态

  说起梦想,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计划。《老男孩》导演肖央说:“同学聚会,可能十五年前大家各有各的理想,想写诗的,当科学家的,画画的……现在都只在意一件事:你挣多少钱。这种价值观影响我们越多,对青春的怀念就越多。”你挣多少钱,这很容易计算,但得出的数字除了拼财富,又能证明什么?曾经有朋友说,“等工作以后,要是能买一款自己喜欢的手机,我就满足了”,而现在,买手机早已不是问题,甚至我们不仅有手机,还有房有车有爱人,那么,此时的我们,幸福了吗?

  心理学上定义的幸福感,常常指一个人欲望得到满足时的一种体验。无论是物欲、成功欲、权力欲……在旧的欲望得以实现的同时,新的欲望还没有生成,此时个体刚从压力、焦虑等情绪中摆脱出来,还没有陷入新的紧张。遗憾的是,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幸福状态,毕竟人的认识总是不断提高的,人的需求也在提高。当我们完成一个欲望,心满意足地提起那根线时,牵引出的,却往往是另一个更大的欲望……时至今日,社会的发展让我们不必再担心温饱,可当我们肩负着欲望,疲惫茫然地站在人生这条路上时,远处传来的一首歌,才突然让人意识到,原来一直以来,我们追求的吃饱、穿暖、有房、有车等等这些东西,顶多,只能叫“快感”。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为了弄清人们有关欲望、过程和意义的追求,在幸福感的体验中起到多大作用,美国心理学教授塞利格曼和他的助手对上千人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对于获得主观幸福感,欲望的满足程度在这里几乎不起什么作用,反倒是对意义的追求以及追求过程中的参与感,极大地影响了我们体验的幸福。

  “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改变了我们模样/未曾绽放就要枯萎吗/我有过梦想”《老男孩》的歌词让很多人感动,而它的词作者,即片中模仿杰克逊的王太利,说起自己追求梦想的过程,更是颇有感触。1993年起,24岁的王太利几次背包进京,想学唱歌,当歌星,“先是6块钱一晚上的大学宿舍,后来租100块钱一个月的房子”,“冬天的北京,王太利穿着衣服睡在门板上,裹紧被子还是冻得要命”。当我们朝着梦想努力时,面对自己的人生,我们会有一种参与感。2007年,王太利和肖央组成的“筷子兄弟”,因为一部搞笑MV成为网络红人。虽然当时为了生存两人仍然必须工作,合作只能算玩票,但这种“玩票”,对两人的人生而言,却有着特殊的意义感。此时附带的欲望满足,比如获几个网络奖,被媒体争相采访等,就成为一种锦上添花了。

  如果一个人足够幸运,生活中能同时获得这三者,他的人生就是充实的,正如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反过来看,如果我们无法追求这三方面,人生就是空虚的,生活目标的缺失便会让我们体验到无聊。

  保持自我的充实

  曾经,王太利也放弃歌星梦,做过文化公司。“说是文化公司,其实只是演出代言类的中介公司,王太利不喜欢这工作”。毕竟,当心中的期望与现实世界总是脱节时,人们体验到的只有无聊。此时惟有主动为生活增加更多刺激,或者发展自己自娱自乐的能力,才不至于经常挣扎于无聊感中,与不断冒出的厌世情绪作斗争。

  王太利还是幸运的,现在他终于可以暂停自己不喜欢的公司业务,转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剩下更多的人,那些为了生存依然不得不暂停梦想,把它锁在内心深处,腾出手来工作,腾出兜来装钱的人,他们人生的幸福只能“不过如此”了吗?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如果我们的业余时间经常被无聊感占据,我们或许可以试着培养一些新的兴趣爱好(哪怕是散步),学习一些新技能(哪怕提升厨艺),或为每天的例行公事添加一点儿新鲜感。即使是散步,不同时段的阳光洒在街道上也会呈现给人不同的感觉,改变出发时间,改变行走路线,这些细微变化有时还会改变我们看待生活的方式。

  另外,有研究表明,满足自身欲望获得的快感会消失很快,而通过帮助他人所获得的乐趣却能够持续较长时间。如此说来,如果一个人总能在乏味的工作、拥堵的交通以及繁杂的琐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保持自我的充实,又有什么能把他拉入无聊的泥潭呢?

  快感过后,人们总会觉得空虚,于是思考起了有关幸福、梦想的问题。梦想和幸福,谈起来奢侈,描述起来虚无缥缈,但不管世界改变了多少,不管我们的境遇是好是坏,它们都存在于我们内心,体现在我们对现实的态度中。

  希望它们不要成为被嘲笑的词汇。

  当我们完成一个欲望,心满意足地提起那根线时,牵引出的,却往往是另一个更大的欲望……。

  如果我们的业余时间经常被无聊感占据,我们或许可以试着培养一些新的兴趣爱好

  《心理新知》

  灾难事件的积极影响

  灾难发生,尤其自然灾害发生后,人们心中会迅速形成一种具有断裂性质的“空白状态”,很多曾经有意义的存在都瞬间毁灭和重建,很多曾经模糊的意义,都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下突显出来。

  灾难性事件能启发人们沉思,引发人们对自己生活的重要性问题进行重新评估。灾难前大家普遍习惯向前看,即关注自己所缺少的、想要的事物,灾难后,人们会把视角转向后看,开始注意到自己已经拥有的、没有被完全毁灭的事物。这种对价值关注的改变,将使人的选择态度变得积极起来。此时,一个微笑的收获体验,就能满足心理需要,幸福感的提升也就随之而来。

  而对于那些没有亲身经历灾难事件的人,他们会认识到自己拥有比灾难当事人更多的、可以满足各种需要的资源,从而产生立即性的愉悦情绪,实现幸福感的达成。虽然我们不曾经历过灾难性事件,但如果我们以这种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很多事,我们一样可以简单的拥有幸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