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通心”理论

发布时间:2012-09-01 16:31:35    来源:爸妈在线   浏览:(175)

  在佛经中,有很多关于“通心”的故事,首当其冲的是“拈花示众”: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

  有一天,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给众多弟子说法,他以手拈花示意众多弟子看。众多弟子看着他手里的花,都默然不语,没有任何反应。在这众多弟子里只有迦叶尊者在破颜微笑。摩诃迦叶在这里的“微笑”很有意思,表示了他的“会意”,也就是与佛祖的通心。

  佛祖为什么要拈花?他的动机是什么?他想达到什么目的?

  我理解佛祖“拈花示众”,是在暗示“通心是道”。他是要给大家一个启示:修炼、悟道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抛开传统的语言、文字,直接和他自己通心,以心印心。因为他已经成佛,他已经得道,和他通心,就可以直接开悟。

  这也正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意思。佛教里把不随众的人称为“别众”。而不按照传统惯例传授法门称为“别传”。

  “心心相印”就是一种非常好的通心状态。

  当你自己能够处于完全畅通无阻的状态的时候,“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就变成了现实。释迦牟尼拈花,迦叶尊者一笑,他们都在天堂。而你理解了释迦牟尼拈花,迦叶尊者一笑,你也在同一个天堂之中。

  与他人通心,意味着你达到了与他人接近的心理状态。

  如果你能够与先知、伟人能够通心,在某种意义上,你也可以开发和先知、伟人同样的品质的潜能。

  与贝多芬通心,你就开发了与贝多芬同样的坚强。与爱因斯坦通心,你就开发了与爱因斯坦同样的智慧。与佛陀通心,你就开发了自己的佛性。

  全人心理学推崇“通心”法门,把“通心”作为贯彻心理咨询的一条红线,并且发展出提高通心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