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万物演百家(2)

发布时间:2012-09-01 16:08:24    来源:网易   浏览:(179)

  能生成天地与万物。庄子认为作为宇宙万物根源的“道”是一种阴阳之气,所谓“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庄子·知北游篇》)。世界上原来没有什么事物,后来由“道”派生出天地,生出帝王,生出一切事物,生出真伪和是非。

  庄子说:“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就是说,真伪和是非等观念的产生,意味着“道”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只有持有局部见解(“小成”)的人,才看不见“道”而谈论真伪;只有喜好争辩(“荣华”)的人,才不理解素朴之言而谈论是非。因此你有你的是非,他有他的是非,是非总是讲不清的,甚至连你、我、彼、此也是分辨不清的。“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在庄子看来,决定是非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存在一个客观的、共同的标准。他认为事物的性质都是相对的。例如,一件东西的分散对另一件东西来说是合成,一件东西的合成对另一件东西来说是毁损,无论合成和毁损,从“道”来看是一样的。而庄子学说的最后归宿,是为了达到人生逍遥的目的,游心于物外,不为世俗所累。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庄子及其学说思想,“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在继承老子学说的同时,他又大大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道家的一个高峰。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他是战国前期的著名道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学说,又成为庄子所推崇的前辈,是道家中首先推崇“黄帝之治”的大师。《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列子》八篇,经“永嘉之乱”以后,渡江带到南方的,只留存《杨朱》、《说符》两篇。

  列子不但在理论上继承和阐发了道家学说,而且还实践了他的道家修养。《吕氏春秋》上说:“列子贵虚。”《列子·天瑞篇》解释“贵虚”,就是“静也虚也,得其居矣”。也就是要自己修养到忘记自身的形骸,好像已经驾空乘风而行,列子把这样的境界叫做“履虚乘风”。卢重玄《列子解》说:“列子所以乘风,为能忘其身也。”就是要通过本人的长期学习修养,达到“忘其身”的境界。

  杨朱学派

  杨朱又称阳子居或阳生,魏国人,他本人是位隐士,有关他的生平及著作,目前已无法详知。

  老子主张“身重物轻”,杨朱发展了老子的这个思想观点,形成了“贵己”、“为我”的学术主张。据说,在战国时期,杨朱的影响力非常大,孟子在世时,曾说当时人们发表言论,不是拥护墨子,就是拥护杨朱,其思想可谓甚嚣尘上,与墨学并为显学。杨朱认为,必须“知生之暂来,知死之暂往”,从而“乐生”,以“存我为贵”。既不能“损一毫而利天下”,也不能“悉天下奉一身”,如此“天下治矣”。不能为贪羡“寿”、“名”、“位”、“货”所累,从而“全生”,使“君臣皆安,物我兼利”(《列子·杨朱篇》)。如何实现“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淮南子·汜论篇》),是杨朱学派的思想核心。

  由于“为我”的观点和墨子的主张“兼爱”正好相反,杨朱的思想主张曾遭到过孟子的激烈批评。孟子说,杨朱主张“为我”,连“拔一毛而利天下”都不干的(《孟子·尽心上篇》),将杨朱描绘成完全自私自利的人,其实是对杨朱“为我”、“贵己”本意的曲解。

  此后有子华子和詹何两人成为杨朱思想的继承者,他们主张节制情欲,讲究养生之道,防止疾病的发生,尽其天年。认为生命比“爵为天子”、“富有天下”要宝贵(《吕氏春秋·重己篇》);“道之真,以持身;其余绪,以为国家”(《吕氏春秋·贵生篇》),把个人利益看得重于国家利益。子华子主张使“六欲皆得其宜”,他认为使“六欲皆得其宜”的是“全生”,只有部分得其宜的是“亏生”,至于“死”,只是回复到未生以前的无知状态。如果六欲不能得其宜,受尽委屈和侮辱而活下去,这叫做“迫生”。人生在世界上,最好是“全生”,其次是“虧生”,再其次是“死”,“迫生”是不如“死”的(《吕氏春秋·贵生篇》引《子华子》)。詹何是主张“重生”而“轻利”的(《吕氏春秋·审为篇》)。他们并不是纵欲恣情的享乐派,而是想通过“全性保真”来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吕氏春秋》的《重己》、《贵生》、《本性》、《情欲》、《尽数》等篇,当即采自子华子、詹何等人的学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