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研究《论语》的动机

发布时间:2012-09-01 16:00:19    来源:   浏览:(140)

  任何人做事都有动机。春秋末期:“世衰道微,邪说暴行并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孟子·滕文公上》)孔子著《春秋》在“ 拨乱反正”,就是他的动机。我的动机有二:

  一、找回遗失了两千多年的孔子智慧

  孔子遗留给我们最珍贵最主要的精神遗产,就是能够指引人类如何趋吉避凶,明哲保身,及明辨是非、善恶、对错的智慧。

  聪明不是智慧。前者源自天赋,因而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季氏》)之分。后者来自每一个人在后天学习生命成长过程中,经“博学,审问,明辨,笃行。”《中庸二十章》的反复学习,疑悟而得。证诸历史,凡是具有智慧的古人,都得善终。如越国范蠢;齐国晏子;鲁国孔子;汉初张良……。

  笔者曾在军界,教育界服务长达三十八年,认识不下万人,竟然没有碰到一位略有智慧的朋友视为憾事。台湾民众凭仗聪明推动蓬勃经济,却因少了孕育道德的智慧而人性日趋下流。

  二、盼国人重新认识孔子

  反复推敲、琢磨《论语》章句,孔子弟子似乎并未得到夫子思想之髓,至多得到孔子思想之皮骨而已。所以班固有“孔子殁而微言绝”之叹。秦焚书坑儒,项羽继之烧宫,孔子典籍化为乌有。汉兴,从残编断间,掇拾遗文。晋人清谈。唐被佛、老所掩。至宋,孔子思想已经干涸。因而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及后来文化大革命的批孔,让人啼笑皆非。

  笔者生于忧患,长于困厄。一天,带著昔日在尘埃翻滚留下的伤痕,竟然在孔子浩瀚思想里意外找到庇心之所。原来孔子思想是易知、易行、易益、而又可以随时用来益人的学问。不敢自珍。乃笔之於书,献与国人共享。

  三、结论

  著书出版,因人而有不同想法。有人想赚钱;有人想立名;有人想传道;有人只想把自己写的东西得到读者共鸣。

  名利如天上的白云苍狗,早已为我写好答案;传道,自忖还做不到牺牲奉献。只是将自己徜徉在孔家花园看到一些景致忠实介绍与读者,是否能够吸引您的兴趣,对我来说,已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