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56个有关幸福的故事

来源:《西安晚报》时间:2013-07-15

  由新华社《了望东方周刊》和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09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活动”,于9月份盛大启动。西安成为100个候选城市之一,本报为西安独家协办媒体。《中国城市幸福感调查报告》将于近日发布,并在西安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在两个多月的推选过程中,我们发现幸福的家庭对幸福有不同的感受,本报今天撷取其中的一些亮点以飧读者。

  从大兴安岭到十万大山,从雅鲁藏布江到东海之滨,无论在北京、西安这样的大都市,还是丽江、阿坝这样的风情小城,中国人因何感到幸福?

  今年9月,由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新华社《了望东方周刊》主办,贝因美集团协办的贝因美“中国幸福家庭”推选活动,作为“2009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活动”系列活动之一,在京启动。

  寻找中国56个幸福家庭

  与泛幸福话题不同,此次活动要从中国的56个民族中选择56个家庭作为“中国幸福家庭”。

  “把幸福作为研究课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它涉及太多主观的感受。”《了望东方周刊》执行总编辑欧阳晓晴说。中国幸福家庭既是“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扩展,又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

  “我们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所以每一个小家的幸福感,汇聚成了这个大家的幸福感。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举办这样一个活动的原因。”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司长武翠英说。

  记者了解到,此次活动选择“中国幸福家庭”的办法并不复杂。候选家庭通过各地民委推荐、网上报名和贝因美推荐三种途径产生,在专家评审委员会筛选后,通过网络、报纸、手机短信等投票方式选拔,最终由评审委员会确定56个“幸福家庭”。随后,一个名为“中国宝贝成长论坛”将关注家庭中最主要的成员——孩子,并揭晓“中国幸福家庭”。

  事实上,从1949年以来还没有一项评价社会基础细胞感受的调查,能覆盖到中国的所有少数民族。建国60年之际,“中国幸福家庭”着眼于少数民族家庭,也是对60年来中国民族政策成就的一次检验。

  在新中国建立的第60年,经过跌宕起伏的发展,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正在变得越来越开放、越来越丰富多彩。如何满足这些千差万别的诉求,乃至践行国家对人民承诺的表现?特别在改革开放30年后,物质生活已经得到极大满足,为经济快速发展而付出了若干代价的人们自己恐怕也在思索:什么是幸福?

  “幸福感不是经济指标,这已是全国上下的共识。不断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也是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动力所在。只有老百姓的日子过好了,幸福感上升了,我们的一切努力才有意义。”欧阳晓晴说。

  幸福学家普遍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既然幸福对我们那么重要,对人类那么重要,那么解开幸福之谜应该是我们人类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的未来,关系到我们的生存,更关系到人类的和谐发展。”专家说。

  改变带来的幸福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但显然,通过两个月的推选,我们已经可以证明幸福的家庭也有不同的感受。在北京,一个普通的汉族家庭可以因为儿子进入外企而觉得幸福。但在遥远的西藏,年轻人的幸福莫过于在草原上轻松地奔跑。

  幸福感源于一个人的渴求,当他的渴求实现了,幸福也就随之而来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文化和风俗传统不同,在中国每个民族的渴求也不太一样,尤其是在交通不太发达的地区,受到的城市化影响较小,至今仍保持着自己原始的文化。

  寻找这些群体的幸福故事,就更令人期待。

  改革开放以前,云南、四川的彝族聚集地都很难见到一个汉族人。由于大山大江的阻隔,彝族姑娘马合花出生的云南弥勒县处于非常封闭、落后的状态,当地彝族人认为只能本民族结婚,如果和汉族人结合将是奇耻大辱。但马合花就嫁给了一个叫吴云川的汉人。北京奥运会期间,这个家庭诞下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我兴奋得失眠了好几个晚上。我终于做爸爸了,我和我的家人都觉得好幸福啊!”吴云川激动地说。

  这个家庭幸福的根源显然来自1949年以来中国的民族政策以及最近30年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

  其实,无论在哪个民族,有些幸福是共通的:比如用于承担家庭责任,尤其是在家庭遇到危机时;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家庭中,和家庭成员一起共度欢乐时光;孝顺父母,爱护但不溺爱子女;努力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和谐才能美满。

  传统带来的幸福

  在距离云南遥远的黑龙江,鄂伦春族于1958年才由游猎生活下山定居。59岁的赛林在鄂伦春自治旗可算是位名人。自1973年在自治旗公安局参加工作后,他先后任旗公安局副局长、旗委副书记、政协主席等职,他的爱人也是公安干警。为了鄂伦春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赛林主持和策划了《鄂伦春百年实录》。让全中国、全世界都了解鄂伦春文化,这是他们感到最幸福的事情。

  同样,在北京有一对兄妹刘敬阁和刘越,他们也来自黑龙江独有的少数民族赫哲族。在1949年,赫哲人仍以渔猎为生,他们最为复杂的技艺只是缝制鱼皮衣。如今,刘敬阁已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属的一个研究所的所长,妹妹刘越则是赫哲族的第一位女博士。

  显然,对于上面这些家庭来讲,1949年以来对少数民族的承认和鼓励,是他们享受成就和幸福的原因。

  大国家带来的幸福

  中国有句古话:家国天下。家庭幸福,往往也来自于国家的升腾,哪怕需要自己付出代价。

  那和利家是原北京市洼边村的大家族,满族,属正黄旗。洼边村生活了那家祖祖辈辈17代人。不过2002年8月,奥运场馆选址,洼边村中标。村民大队队长那和利作为表率,第一个迁出洼边村。2008年,那和利作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举起了祥云火炬。虽然父亲已在2004年去世,但是他觉得,这一家人因奥运而来的幸福,也包括他的父亲。

  羌族的王健康,家住阿坝州理县蒲溪乡休溪村,家庭并不富裕,日常经济来源就是靠着几亩责任地。“有多少钱并不重要,只要一家人开开心心地生活在一起就足够了!”王健康笑着说。其实,汶川特大地震时这一家也未能幸免,家中房屋垮塌,好不容易建造的家园瞬间毁灭。后来大家开始自发地开展起重建来。

  慢慢地,灾难带来的辛苦就淡了,过去那种说不出的幸福又爬了上来。如今,王健康一家人正和全村人一道,追求着新的幸福。

  小孩子带来的幸福

  在调查中可以发现,无论哪个民族的家庭,下一代都是幸福的来源之一。

  丽江的一个纳西族家庭表现得非常明显:一代又一代继承着上一辈的爱好“歌舞乐”。被誉为“云南十八奇”、“山歌皇后”的达坡阿卓,四五岁起就能对歌了。这一唱就是70多年。她被公认为纳西族唯一能唱上百个调的民间艺人。乡邻遇上红白喜事,请她主唱才算得上圆满。同样,她的儿子与妻子也擅长唱各种民歌调,还能吹奏口弦。孙女达坡玛吉,则先是入选云南“首届26个民族之花”形象代言人,接着被评为丽江城市魅力大使,最近又摘取了云南青年歌手大奖赛原生态唱法铜奖。

  在歌声中感到幸福的纳西族家庭,觉得快乐之源在于下一辈的传承。他们在骄傲地说起下一代的成就时,都讲到了对他们幼时的感染。

  如何让孩子顺利成长,是“中国幸福家庭”推选关注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毕竟,幸福来自于孩子。

  “我想,‘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而现在流行的早教机构,大多提供模式化的‘天才挖掘’式的技能早教,而不注重基础综合素质的培养,更不是个性化的,这首先是关注点和重点偏离,违反了宝宝成长发展规律。”贝因美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育婴专家谢宏说。

  据了解,在“中国幸福家庭”评选的尾声,来自于各个民族的家庭代表将聚集北京,阐述不同民族教育的经验和体会。这同时也是中国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一次盛事,正如整个“中国幸福家庭”一样,华夏民族的千姿百态将在这个舞台一起得到展现。

  记者宋洁 实习生包林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