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推崇的境界

发布时间:2012-09-18 16:06:45    来源:网络   浏览:(117)

南怀瑾说:前途远大的人,就要有远大的计划;眼光短浅,只看现实的人,他抓住今天就好了,没有明天;或者抓住明天,不晓得有后天。有一种人今天、明天、后天都不要,他要永远。

  经典回放

  选自《庄子·逍遥游》

  【原文】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文】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能力足以庇护一乡,道德足以取信于一个国君,以及能够管理一国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蝉和鸴一样自视甚高。宋荣子就有资格笑话这样的人。但宋荣子只是做到了所有人称誉他也不会得意、所有人责难他也不会难过的境界,能够认清物我的分别,明辨荣辱的界限,如此而已。他对于世俗的名誉,没有孜孜而求。虽然如此,他还有未达到的境界。列子乘风而行,轻妙极了,十五天后才回到地上来。他对于求福的事情,没有孜孜而求。他虽然免掉了步行,还是要依靠风。假如能顺应天地的正道,驾驭六气的变化,漫游于无穷的时空中,难道他还需要依靠什么吗?所以说,修养达到极高境界的人就能"无我",修养达到神奇莫测境界的人就能"无功",只有圣人能够"无名"。

  大师释疑:

  效:效能,引申作"胜任"解。

  比:有本解为"庇",庇护。南大师认为是胜过之意。

  征:南大师解为"经验,效果"。

  宋荣子:即宋钘,先秦思想家。

  数数然:急切追求的样子。

  列子:名御寇,战国初期郑国人,相传其曾遇仙人,习法术,故能乘风而行。

  泠然:轻妙的样子。

  天地之正:天地的正道。

  六气:即阴、阳、风、雨、晦、明。

  无我:心中没有"我",即没有任何表现自我的念头。

  无功:即没有任何刻意追求成功的念头。

  无名:即"无形"。是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学道一得:看人要往好处看

  庄子似乎很瞧不起"人",老是喜欢用挖苦讽刺的笔法,好像放眼天下,找不出一个值得他肯定的人。他瞧得起的三种人,即达到"无我"、"无功"、"无名"境界的人,却要用到"假如"二字,找不出实例来。因为这种人当时尚未出生,现在也还未出生。

  不论是谁都瞧不起,这是中国文人由来已久的"精神病"。不论什么人,不论什么事,他们总能挑得出毛病加以攻击。世上完美的事物,一个属于上帝,一个属于死神,中间这一层的,都是人而已,人做的事,都在60分左右,往下面走一点就不及格,往上面走一点就有希望获得优秀的评语,再往上走一点就称之为杰出。不论往哪边偏,只要做的是"人"事,就应该看得惯。

  我们看人,要用种苹果而不是买苹果的心理。果农种苹果,收获的时候,他会把烂苹果挑出来放在一边,把其他的都看成好苹果。当然他也可能挑成一些个儿特别大皮儿特别红的,当优等品出售。买苹果的人正好相反,挑成几个最大最红的,把其余的都当成不好的苹果。而且千挑万选,还是对挑出来的苹果不太满意。用买苹果的心理看人,天下就没有一个好人。用种苹果的心理看人,天下坏人就少了。如果把心态扭转过来了,庄子否定和肯定的几种人,其实都值得敬佩。

  第一种人是"知效一官",才智足以胜任某个小官职,这种人可称之为能人,上百个人里才选得出一个,已经很不简单了。只要他认认真真履行职责,就值得赞扬。真正应该批评的是那种才智不足以胜任某个官职,依靠制度漏洞获得这个官职,把事情办得一团糟。

  第二种人是"行比一乡",能力足以庇护一乡。这里的"乡"字,应该是指封邑,相当于现在的县或地区。能胜任一县或一市的父母官,并能造福一方,这种人上千个人里才选得出一个,就更不简单了。

  第三种人"德合一君",道德足以取信于一个国君。这是皇帝身边的高官,他能凭道德取得信赖,说明他不是那种阿谀逢迎之徒,而且能够经常辅助国君推出善政,使百姓安居乐业。这种人上万个人里面都挑不出一个,还不值得敬佩吗?

  第四种人"而征一国",能治理好一个国家。这种人打着灯笼都难找,如果找到了,全国百姓都应该庆幸,就不用忙着去挑他的毛病了。关键在于真正能把一个国家治理好的人太少,这才是麻烦所在。

  第五种人是宋荣子之类,"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已经对是非荣辱看得很淡了,也不受物欲的迷惑,一切淡然处之。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当然很了不起。可惜世上自命清高的文人学士多,自称无欲的高人隐士多,真能达到这境界的并不多。  

  第六种人是列子这样的,居然能"御风而行",十五天才下地,比飞机的悬空时间还长。可惜这种人只是传说,连庄子本人都没有亲眼见过。如果有的话,那是活神仙,岂止值得敬佩而已,简单应该向他顶礼膜拜,求他不要让这项绝技失传。

  第七种人是达到"无我"境界的"至人"。这种人只是"假设"而已。庄子有没有达到这种境界呢?肯定没有。因为他的文章中,藏着一个大大的"我"字,就像佛家所说的,"我执"太重。佛家认为"众生皆可成佛",庄子却给你来个一笔抹杀,对引导人心没有什么好处,只足以增进人们对人世的厌恶情绪而已。

  第八种人是达到"无功"境界的"神人"。这也是假设,没有榜样可以学习。其实"无我"、"无功"的境界,每个人在特殊情况下也能达到,当你全心沉浸于某些事情中时,头脑中既没有"我"的概念,也没有非成功不可的念头,也没有造福他人的想法,只是按照事情本身的逻辑,顺其自然地在做而已。不过事情结束了,一个大大的"我"字又重回心头,功利的念头也萌生了。所以这并非真的到了这境界,而是偶然有这种平常心的状态而已。

  第九种人是"无名"的圣人。有人认为这个"名"字作名声解,不太合逻辑。因为"无我"里面就包含了不爱名声。甚至宋荣子也达到了不理会世俗名声的境界。这个"无名",应该做无形解。因为一切有形的东西,都有一个名字,即使空气乃至真空,虽然看不见,都有名字。只有无形的东西没有名字。因为你想都想不到,怎么给它安名字?

  庄子所谓"无名",类似于佛家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庄子描述的圣人境界没有佛境高,因为佛是要普度众生的,尽管是不度之度,毕竟有个"善"字在。尽管是无善之善,毕竟能让众生沐浴善福。但庄子的所谓圣人,不知躲在哪个无人的角落享受自己"无名"之乐,根本不理红尘之事,有点类似于佛家所谓罗汉境界。它仅次于佛与菩萨。这莫非就是庄子向往的境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