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道贵德法自然(1)

发布时间:2012-09-01 16:04:45    来源:网易   浏览:(267)

作为中国春秋战国时代最具思想创造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在综合继承中国殷商以前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以“道”为核心概念,以“尊道贵德、清净无为、道法自然”为基本原则,创建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探讨世界存在始源问题的哲学理论体系。

道家学派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把“道”当做世界的本原,并提出了一个以“道”为中心的宇宙本体论哲学,将“道”作为道家思想文化体系中的最高范畴,这是道家哲学最主要的核心思想,为所有的道家学者所推崇。

“道”是老子提出的哲学概念,可以说不管道家内部各学者之间的思想文化的差距有多大,他们都是围绕“道”这一核心范畴来展开的,而且合于“道”是所有道家追求的终极目标。《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既然“道”是世界的根本,天下万物都来自“道”,从“道”中产生,最后又回复到“道”。那么“道”到底是指什么呢?

关于“道”,老子曾作过多种解释,在《道德经》一书中,“道”在书中共出现了73次之多。有学者认为老子的“道”,大致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道为无形无象的“无”;第二,道是普遍法则;第三,道为混成之物。而陈鼓应教授认为《道德经》中的“道”有三种含义,即实存意义的“道”、规律性的“道”、生活准则的“道”。

一、“道”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根源

老子认为,有了“道”,就有了世界的原始统一体。《道德经》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是先天地而生的无形的存在,它具有“独立而不改”的永恒本性,是“周行而不殆”的运动实体,它可以成为天地的产生者。

那么,“道”的含义又是什么呢?“道”是无形的,它“惟恍惟惚”,“惚兮恍兮”,超越了我们的感知范围。正因为如此,道才能够超脱万物的侵扰,成为永久共存的存在,不会因为外物的变化而消亡。但与此同时,“道”却有实有性,并非完全的虚空和虚幻。“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虽然超越了感觉,却是真实的存在。作为一个运动的实体,“道”正是由于其运动性和变化性,才产生了宇宙万物。

二、“道”是支配自然中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

道家智慧最鲜明的特点就在于对人世间一切利害关系转化的深刻洞察。老子指出:“反者道之动。”“反”就是事物运动的总规律。无论是在社会中还是在自然界,都存在着大量的矛盾,诸如:大小、高下、生死、贵贱、难易、进退、盈虚、古今、祸福、有无、刚柔、正奇、君民等等。“反者道之动”的“反”字,就是对这些矛盾抽象的概括,它首先是指事物都是以相反相成的状态存在的,并且相互转化,任何一个事物,离开了它的对立面,另一面也将不复存在。

同时,老子不但看到了万物自身存在着矛盾,也看到了任何矛盾的双方无不向其反方向转化。他说:“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所谓“物极必反”,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其次,事物运动的方向具有循环性,事物从一定的起点出发,经过一段运动过程后,又返本复初,回到起点。事物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运动变化。

三、“道”是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方法

作为宇宙本体和普遍规律的“道”,它的最终落脚点是政治原则和人生实践。作为生活准则的“道”包含有丰富的内容。老子所主张的致虚、守静、柔弱、不争、居下、处后、慈、俭、朴等等观念和原则,都属于这一内容。

老子站在人生的边缘,带着超越的眼光审视人生理想与现实的荒谬和矛盾,批判人类自身理智的浅薄和愚蠢,以“道”的观点来看世界,得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自然无为”的结论。自然无为,就是让事物依照自身的状况去自由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