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与身心健康

来源:爸妈在线心理网作者:白希贤时间:2014-01-09
分享到:0

  中医学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气、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的科学方法论。中医学把人作为一个生物的人同时也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来看待。人命至重和以人为本是中医学的基本医学思想。中医养生就是对人生命的保养、调养和护养,按照生命的发展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通过调饮食、慎起居、适寒热、和喜怒,从而获得一种延年益寿健康快乐的人生。

  《黄帝内经》是一部向人体内部寻求健康长寿的中医学巨着。它认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也就是说,生于阳者的病,多是天地自然变化所造成的病,属外感之病,只要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道理来养护好自已的身体,这种外感之病是可以避免的。而生于阴者的病,多是饮食无节、起居无常、喜怒无度所至,需要人自身的控制和掌握。《黄帝内经》认为,饮食应该法地道。“地道”就是节气,即人的饮食应该遵循节气变化,按季节时令去饮食,而且有所节制,这才是中医养生之道。比如,如果在冬天吃性寒的西瓜,就会寒上加寒,对身体造成伤害。《黄帝内经》还认为,人的居处要法天道,“天道”就是日升月落。就是说,天亮了人就应该起床,人自身的阳气可以和天地的阳气一起生发,如果老睡懒觉的话,人就会没有精神。天黑了人就该睡觉,使阳气得以潜藏,用阴气来养阳气。这种顺应自然天道的生活方式才是最健康的。中医认为,过喜则伤心,过恐则伤肾,过怒则伤肝。如果一个人的情绪不稳定,这种情绪的波动就会损伤人体内的五脏六腑,是容易生病的。而现代人最不好控制和掌握的,就是生于阴者的病,也是生活方式病。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暴饮暴食、劳逸无度、通宵达旦、精神紧张、运动不足、情志不遂,病何不生?道教养生用灯油打了个比喻:人身所藏之精,譬如油,人身之气,譬如火,其光亮,譬如神。油足则火盛,火盛则亮大;反之,则油干火熄而光灭。所以,人身精满则气旺,气旺则神全。如果贪欲不止,则精竭气散而神亡。

  中医养生以气为本,人体内在气血的变化,可以导致情志的异常。气是生命的本源,气和则气正,气为人之精气也。中医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中医还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人在精气不足的时候,会导致虚火上炎,也常会出现烦躁的现象。如果属于邪火乘心,神无定主,乱其神明。就会出现狂燥之症。《黄帝内经.灵枢》“本脏篇”讲:“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中医对儿童情志病的解释认为:小孩的先天弱智属于先天髓海不足,元气虚弱,精气无力上输于恼,导致脑力不够。儿童孤独症和多动症均属于肾精不足造成的。对于小孩先天性癫疾,中医认为,主要是由于母亲在怀孕期间精神上受到了大的惊吓,导致胎儿的经气紊乱,使五脏出现了一些病变而形成的。因为这样的小孩先天就比较体弱,等到青春期发育的时候,精道打开了,要开始疏泄了,由于本来就先天不足,这时会显得更加地不足,于是癫病就会发作。这种先天之病,并不是所谓的遗传原因所致。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胃为后天之本。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维持身体正常运行所需的一切营养物质要靠脾胃,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胃的好坏与吃饭、睡觉和情绪的关系很密切。而肾是藏精的地方,也是藏元气的地方。精是什么?精就像钱,当人体缺少某种东西的时候,比如说,缺少红血球或白血球时,这个钱(精)就可以立刻变现。当人在胃经和肾经这两条经脉出现病症的时候,抑郁症候就会出现。也就是说,当人体精气丢失的时候,神也会丢失。中医认为,情志不遂都与脏器受损有关。如果从脏器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整和培养,从人的本源上进行调理,情志病是可以控制的。如果一个人的身体问题解决了,身体强壮了,五脏的神明才能清晰不乱,情志问题就会向好的方向转化,同时进行心理治疗和疏导,效果会很好。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主动倾听在青少年辅导中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