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独居老人达23.35万 政府购买服务致电关怀

发稿时间:2013-07-11 文章来源:解放网 [返回上一页]

  日前,殷行二村一位独居老人被发现在家中死亡,其生前可能正在浴缸里泡澡。去年盛夏,一名68岁的上海老人倒在家中,直到邻居闻到臭味才被发现。沪上独居老人猝死家中而无人知晓的悲剧一再发生,申城独居老人面临怎样的养老难题?

  今天上午,市民政局老龄工作处处长袁俊良透露,上海目前已有23.35万独居老人,自2004年市民政局就发动各区县开始“织网”建立独居老人信息库并进行“结对关爱”工作。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共计19.5万老人被 “每天问候”;26.66万老人享受 “每月一次以上精神慰藉”。但政府建立的这张“支持监护网络”代替不了子女尽孝。

  袁俊良和不少老龄专家对申城子女发出同样的呼吁:“多关心一下父母,至少每天一个电话问候”。

  申城独居老人达23.35万

  截至去年底,上海“纯老家庭”老年人数84.60万人,其中,80岁及以上“纯老家庭”老年人数21.49万人;独居老年人达23.35万人。其中孤老人数为2.57万人。

  19.5万老人得到“每天问候”

  截至去年底,全市共计有19.5万老人被“每天问候”;26.66万人接受“每月一次以上精神慰藉”;全市共计9.58万人接受“应急救助”;8.97万人接受“生活照料”。

  独居10年 买菜、打麻将是惟一社交

  今年84岁的汪阿姨,自老伴白血病去世后,已独居整整10个年头。

  她的独居生活极其规律:每天上午出去买菜,顺便兜一圈活动活动筋骨。下午精神好的话,去邻居家“搓搓小麻将”,精神不好时就窝在家看电视。这是她十年独居生活的全部概括。唯一有盼头的,是有时周末两个儿子会带着孩子来看望她。只有这个时候,房子里才有人气。

  每当这个时候,是她最得意、开心的时候。她总是提前10分钟下电梯,守在楼门口等儿子一家;临别时,总要坚持把儿子一家送到电梯下,每次都要向门卫介绍:“这是我的儿子、儿媳妇、孙女,他们来看我……”门卫每次都不厌其烦地笑着夸赞 “汪阿姨好福气哟……”

  “最怕有一天,生活不能自理,要拖累子女”汪阿姨告诉记者,“如果连买菜、打麻将这样惟一的社交活动都没有,就彻底与世隔绝了,到时候孩子顶多请个人来伺候我,但那个时候,还有什么生活质量可言呢? ”

  独居老人四大养老需求亟待满足

  2004年,一项针对上海独居老人进行的调查发现:近30%的老人担心生病时无人照顾;28%的人担心生活不能自理;8%的人担心遭遇突发事件无人救援。

  在独居老人的自评中,66%老人认为自己生活水平一般,近20%的老人认为生活较为贫困。调查认为:独居老人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整体收入偏低、同时自理能力较差。

  更令人触目惊心的一组数据是对独居老人的心理状况评估。评估发现独居老人的抑郁比例达95%,有强迫症状的老人达87%。

  调查报告问世后近十年,记者采访发现,这些担忧和焦虑依然萦绕在独居老人的心头。本市研发建立了 “96890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上海海阳老年事业发展服务中心如今为上海40多万老人提供各类养老服务。中心理事长徐超告诉记者,从服务量和增长速度最快的服务项目来看,紧急状况发生时能及时得到援救;日常生活中需要小修小补等各项生活服务;看病陪医就诊、代为配药等医疗服务以及排遣长时间独居的孤独感,陪聊、咨询等精神慰藉,成为申城独居老人最亟待满足的四项养老需求。

  养老服务样本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 致电问候独居老人

  “刘阿婆,你好啊,这两天气温蛮高的,身体感觉怎么样? ”和往常一样,家住虹口区的高龄独居老人刘阿婆接到这样的问候电话。目前上海有5万余名像刘阿婆这样的独居老人或高龄纯老家庭老人,隔天就会接到问候电话。记者了解到,这项服务最早由杨浦区民政局委托上海海阳老年事业发展服务中心提供。理事长徐超透露,如今海阳“96890为老服务热线”已经逐步在杨浦、虹口、静安江宁路街道、浦东的南码头街道和周家渡街道推开。就在本月下旬或8月初,普陀老人也能享受到这项由政府买单的电话问候服务。这项电话关爱服务,对独居老人一般两天一次,根据老人要求也可以3天一次,纯老家庭一般一周一次。

  每天制定关爱话题 提供养生保健信息

  记者在位于杨浦区的呼叫中心看到,300个坐席现场一片忙碌。部分席位专门为老人提供电话关爱。季节变化提醒加衣、对于有慢性病的老人提醒吃药、健康干预。呼叫中心每天制定一个关爱话题,每天关爱的内容都不重复,天天有新意,为老人提供养生保健信息。 “每天按按足三里,赛过吃只老母鸡”、“每天起床三个五:醒来先躺五分钟,然后再坐五分钟,最后起来站五分钟”、“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在一段时间的探索中,老人认为问候的内容不枯燥,对他们的生活起居有帮助作用。

  为何已经购买问候关怀,并在全区推广的杨浦,仍会发生独居老人猝死家中而未被及时发现的惨剧呢?徐超解释说,政府购买服务后,热线会根据由街道或区县提供的老人名单进行电话关怀。这位日前猝死家中的独居老人,并没有在名单之列。 “政府目前买单提供关怀服务的,是高龄、独居而且经济条件困难的老人,因此这位老人没有享受我们的问候服务”。

  据悉,目前杨浦区享受这项关爱问候的老人为3.6万。难以覆盖到每个独居老人身上的主要原因,还是“政府财力有限”。

  此外,也有部分老人不愿接受这样的致电问候。 “别打电话来了,我还没死呢? ”碰到有排斥心理的老人,工作人员会进行耐心解释。大多数老人都习惯了这样的问候,有的老人甚至把这条热线作为倾诉热线,“我们一些接线员一个小时都放不下电话,老人把和接线员‘噶三胡’当做精神慰藉”。

  徐超透露,曾经有独居老人猝死后,子女找到中心来追责,认为中心没有尽到电话关爱的义务。 “中心第一时间把录音调出,让子女听到最后一次工作人员与老人的关爱对话,子女听到后泪流满面,无话可说”。据透露,目前关爱电话全部录音并有时间记录,做到有据可查。

  对于杨浦独居老人猝死事件,已经要求杨浦区相关部门进行情况说明。 “事实上,在7号老人被发现去世前,关爱结对员在5号还上门慰问过老人,但是很不巧,时隔一天出现意外”。 “发生独居老人猝死家中没有被及时发现,可见漏洞一定存在,但不可否认,政府正在努力织起一张对独居老人的支持监护网。 ”

  如何更好地保障独居老人的安全? “子女作为第一责任人,一定要多关心父母,至少每天一个电话,尤其是在高温、寒冬这类特殊季节,更需要留意父母”。此外,袁俊良呼吁“能够发挥邻里互助,对于身边有独居老人的,邻里之间能够多留心老人。

  老人紧急救助产品普及率并不高

  目前海阳推出的紧急救助设备主要是“居家宝”和“一键通”。 “居家宝”就是当家中出现煤气泄漏、有烟雾、老人8—12小时没有任何活动迹象等情况时会自动报警至中心平台和老人子女家,从而能够第一时间进行援救;“一键通”则是老人出现身体不适等紧急情况时,只要按一个按钮就能直通中心平台。不过目前“居家宝”由于是自动监测,更受独居老人欢迎。

  截至上月底,整个平台单“居家宝”设备发出的报警案例就有近4000起,将安全隐患解决在萌芽阶段。开通至今,共有21名老人因为“居家宝”获救。

  不过从目前独居老人总量看,对老人的紧急救助型产品普及率并不高。徐超透露,目前上海仅有2万多户老人家庭使用“居家宝”,其中子女为老人购买的比例也并不高。

  服务平台未来发展

  线下养老服务属地化 线上电子商务便利化

  整个96890平台为老人提供全天候、一站式的养老服务,从紧急援助、健康档案管理到费用结算等。在呼叫中心,部分席位专门接受为老服务的电话预订,并将需求派送至各街镇的养老服务社及家政、理发、送餐、家电修理等3000多家供应商。

  徐超指出,上海的老人由于经济或者观念的原因,很多都无法或者不愿进入敬老院。他们通过调研发现,老人们希望以区域服务站来覆盖居家老人,使得老人花费远低于敬老院月收费的金额,在自己家里享受和敬老院一样的各类服务,于是他们前几年就提出“没有围墙的敬老院”概念。

  近两年,“96890”建立了电子商务系统,以便让更多子女参与,弥补政府老年公益性服务的不足。与一般的网上商城不同,“96890”的电子商务系统主要针对的是老年人,除了“96890”自身研发的高科技产品和高品质服务外,电子商城所有产品均为国内着名的品牌供应商,如良友集团、中粮集团、汇源集团等,以确保老人能够不出家门买到放心的、称心的、实惠的产品和服务;除了各种产品,还有老年需要的“十助”服务。

  此外,老年人不需要上网,通过电话“96890”热线电话一样可以订购到自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徐超介绍,“96890”还会不定期地在社区举办现场购买活动,方便老年人在自己家门口购买喜爱的产品和服务。

  对独居老人的关爱实施守望工程

  记者从普陀区民政局了解到,老龄人口增长速度排在全市前三的普陀区,对独居老人的关爱推出以亲情服务为主线的守望工程。目前,筑起了一帮一、一对一、一管一的亲情服务网。

  对无业无子女的独居老人,由政府托底,联系入住敬老院或政府出资照顾,实行全方位的保护措施;对退休无子女的独居老人,由老年协会牵线搭桥,组织志愿者与其结对相助,提供上门看望、电话问候、日间照料和精神慰藉;对有子女的老人,签订“子女守望责任书”,要求每天上门或电话联系;对子女本人照顾有困难或子女在外地的,落实志愿者进行照顾,使关爱老人服务覆盖全天候、全时空和全过程;对个别子女因各种原因没有落实责任的,主动加强沟通和联系,教育引导他们尽孝心、献亲情。

  观点

  别让老人“独自离去”

  上海市老年学学会秘书长孙鹏镖认为,7月1日无锡的首例精神慰籍判案以及7日八旬独居老人猝死事案发生给我们提了一个醒,我们是否应该把注意力转移到新老年法中的立法本意上来。

  孙鹏镖指出,媒体常常用“常回家看看”替代了 “探望或者问候”,引发众多善良异地劳动者误解此款立法的针对性,淡化了“维护老人精神慰藉权益需求”的立法本意,忽略了诸多不孝子女中“冷暴力”的案例,其负面后果不容低估,我认为应该将焦点回归到维护老年人权益的诸多亮点上来。

  孙鹏镖指出,和父母居住在同城却对老人不闻不问的情况并不少,子女对父母的精神慰藉实在不够。对于老人群体中最孤单的独居老人,更需要子女的陪伴。别让老人承受告别人世的最后一刻,无人在身旁的辛酸。

  “平心而论,我们上海构筑关爱独居老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 ”孙鹏镖表示,依常理而言,84岁高龄独居老人应该已经纳入政府购买的电话问候服务、志愿者结对关爱的范围。如果没有列入,就要考虑纳入门槛的制度设计是否能够完善。如果纳入而“疏忽”了,那么就需要考虑如何更好落实。上海今年要搞友好城区、宜老环境,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那么就先从避免此类不幸事件发生开始。

  70岁以下“年轻老人”成突发疾病高危人群

  记者整理媒体从2004年至今的报道,据不完全统计,上海近10年来仅媒体披露的独居老人猝死案例就多达26例。其中,死者年纪在60岁至70岁之间的“年轻老人”有20名,比例远高于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对此,专家指出,独居的“年轻老人”往往自我感觉良好,很多人还忙于发挥余热或参加活动,对突发疾病疏于防范。社会各界对他们健康的关注也不及高龄老人。

  “年轻老人”猝死比例高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上海就会发生独居老人猝死事件。有的猝死老人的尸体,往往在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之后才被外界发现。这些偶发悲剧背后,有没有一些共同因素?有没有值得深思的地方?

  记者通过整理媒体从2004年至今的报道,作不完全统计发现,上海近10年来仅媒体披露的独居老人猝死案例就多达26例。其中,死者年纪在60岁至70岁之间的 “年轻老人”有20名,比例远高于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仅在2011年12月,虹口区5日、6日、7日三天,就有4名独居老人不幸猝死,其年龄都在60岁到70岁。

  此外,还有多起猝死事件中,当事人是临近60岁的“准老人”。 “这些老人如果装了安康通,或许能挽回一命。 ”马小平是上海市社区服务中心安康通项目部主管,作为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运营12年的安康通目前有8万多用户,其中绝大多数是独居老人。

  自信身体不错疏于防范

  “目前装安康通的老人中,70岁以上的占近8成,‘年轻老人’比例偏低。”马小平介绍,很多70岁以下的独居老人存在误区,认为自己身体硬朗,不需要紧急救助。

  “事实上,各类突发疾病很多,如果因为独居,又没有其他救助渠道,很容易耽误治疗。 ”马小平印象颇深的,是虹口区的一位独居老人。一天晚上,老人突然按响了紧急求助,安康通的接线员询问需要什么帮助,却始终没有老人的回音。预感情况不妙,接线员第一时间联系了老人的女儿、当地派出所和居委会。众人赶到后发现,老人洗澡时滑倒在浴室,可能多处骨折,已经疼得讲不清话。所幸,这位老人把安康通的应急呼叫遥控器戴在身上,关键时刻及时发出了求救信号。

  马小平说,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12年来,安康通已为用户提供急救呼叫服务达2万多次,为许多在家中发生意外的老人提供了及时的帮助。

  “安康通的初装费为580元,每月使用费仅需10元,差不多一包红双喜香烟的价格,但关键时候能救命。 ”马小平说,“年轻老人”尽管自我感觉良好,但一些隐性疾病会突然暴发,必须提高防范意识。

  误以为70周岁才算老人

  昨晚,巴黎春天成山店门口的广场上聚集着不少前来跳舞的市民。记者随机做了一个小调查,“多大年纪才算老人?需要更多关心和照顾。 ”

  结果,参与调查的十多名中老年人的答案出奇一致,“到了70周岁,能领取老年卡了,才算是老年人。 ”不少叔叔阿姨甚至打趣,退休后还要返聘再做几年,怎么可能算老人?

  然而,按照国际规定,65周岁以上的人确定为老年;在中国,60周岁以上的公民为老年人。根据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31日,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增至367.3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5.7%。也就是说,上海户籍人口中,每4人中就有1位是老人。

  “心态年轻没错,但也要做好准备。 ”马小平提醒,独居老人不同于一般老人,不仅自身要防范意外,子女、居委以及社会各界都应多给予关心。

粤ICP备10217215号-3 Copyright©2012-2022 bamaol.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爸妈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