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灵性智慧

发布时间:2012-09-19 11:27:25    来源:网络   浏览:(308)

直感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直接理解或认识,它不经过延时的因果分析,不经任何知识性的中介,就能瞬时地识别外界信息,并能将外界信息与已知的知识直接联系起来,直感思维的特点就是跳跃性,灵感可认为是象放电波那样的一连串直感。直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原生的直感,是连续性的思维量变到足够程度,所导致的“质进”时的思维表现。另一种是次生的直感,是客观现象或经验事实与人脑中的无形的认知模式相作用的思维表现。直感发生时,认识者的心理能感受到清楚与美,我以为清楚程度,美的程度与直感的正确程度是成正比的。
  我们认识现象,一般是按照某种方法规则将已知的知识与未知的知识相联系,这种思维不是直感。我们做某类型的事情,做得太多,太有经验了,就会熟能生巧,这种不入俗套,不按已有的方法规则进行的,有跳跃性的巧思则是直感。我们记单词读英语,读记得太多了,太深入了,我们对英语就有语感。我们用五笔打字,打得太多,太熟练了,我们完全忘记了五笔规则,也能打字,因为这时我们对五笔规则有了无形的感觉。音乐天才之所以是天才,是因为他们天生就有乐感。象语感、乐感,五笔规则感就是属于无形的认知模式,且是无形的感性认知模式,是比我们的感性意识更进一步的感性认知模式。机械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感性意识是一面镜子,感性认识就是客观事实在这面镜子上的投影。而我们认为,人的感性意识是无形的或者说无方法规则的感性认知模式,是生物对客观现象看得太多,听得太多,积累了太多的感性经验,而质进成的无形的具有统一性的感性经验,它能统一识别各种客观现象,这种无形的感性经验也已经有了遗传性。我们下围棋,下得太多了,太深入了,时不时有些灵性的思路闪现,如此量变下去就会导致质变,我们就会有棋感。我们做数学题,做得太多了,也太深入了,时不时有些灵性的思想火花,如此量变下去就会导致质变,我们就会对一类数学题有一种“感觉”。象棋感,数学感便是无形的理性认知模式。有形的或称有招式的武功练到足够深入,就会变成无形的或无招式的武功。有形的知识学得足够深入,则会变成无形的智功或称无形的认知模式。有了无形的认知模式,我们对与之相应的知识就会有一种天然的亲和性与识别性,两者一接触就会产生思想火花,就会生出直感式的巧思。
  无形的认知模式实际上是超招式或超规则的思维方法,它是从有招式的或有规则的思维方法质进而来的,思维发生质的进化也是要有引导者的,且这个引导者的智慧水平必须要比它所引导的思维的智慧水平高一级。比如有规则的哲学方法要质进成无招式或超招式的哲学悟性,即无形的哲理认知模式,一般就要到客观智慧那里找智慧引导。人类知识水平与智慧水平不是无限高,总是有限度的,只是这种限度在客观智慧的不断引导下,被不断突破。所谓客观智慧就是比人的智慧水平更高的智能形态,我们不能认为物质世界中人的智慧是最高,也不能认为人的智慧会自发地提高,或与比之低智的自然界作用,而获得提高。我们不妨将客观智慧看成是客观的理性认知模式,人的理性认知模式归到底就是对客观的理性认知模式的具体反映。客观智慧与客观现象是对称的,客观现象是基础性的自然物的具相的信息形式,客观智慧则是本质性的精神物的抽象的信息形式。两者是基础与本质的关系。直接反映客观现象的人的感性认识与直接反映客观智慧的人的哲理认知模式(即哲学悟性)是对称的,感性认识是人的基础意识,哲理认知模式则是人的本质性的意识。
  如果我们思考的问题不是超越了人最高智慧的问题,我们要形成的无形的理性认知模式没超越人已有的最高的理性,那就不需要惊动客观智慧来引导。我们读英语读得太多,形成的语感,其质进的引导者肯定不是客观智慧,而是比人的感性智慧高一点的形式逻辑智慧。我们做平面几何题,做得太多了,太深入,做题的有规则的经验太强了,最后对平面几何题产生了一种“无形的经验”,以致一看到较难的平面几何题,就能明白如何做,这个无形的经验形成的引导者则是比日常的形式逻辑智慧高一级的理性智慧。日常的形式逻辑智慧是认识事物现象表面关系的智慧,是人的基础性的理性智慧,比它高一级的理性智慧则是认识事物内在关系的智慧,我们不妨将这种智慧称为上层智慧(通俗地讲就是科学智慧或科学头脑),而人的洞察事物抽象关系的智慧则是本质智慧,也称着哲理智慧(或称哲学头脑)。人天生就有基础性的形式逻辑智慧,且这种智慧达到了完善成熟。人天生下来,或多或少也有些上层智慧甚至本质智慧,不过这两种智慧对人类来讲就不完善,不成熟。不完善不成熟的智慧尚不足以作为无形的理性认知模式,与相应的知识直接识别,但可以作为引导者,引导具体的直感及具体的认知模式的形成。狭义地理解智慧这个概念,那它就是无形的理性认知模式。基础智慧(单直逻辑直感能力),上层智慧,本质智慧都是无形的理性认知模式,且是很普遍的认知模式,而象英语语感,乐感,做平面几何题的数学感,则是具体的认知模式。具体的理论来自普遍理论的引导,具体的认知模式则来自普遍的认知模式的引导。
  大家看到一个问题,往往会产生第一直感,这个第一直感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就是人的形式逻辑直感。形式逻辑思维包括三种思维,一种是从事实现象中抽象出概念,第二种是对各种概念的关系进行合乎事实的判断,第三种则是对概念关系进行演绎推理。第一种与第二种思维实质上都是属于具有跳跃特点的直感思维。因为概念大于部分现象,从部分现象中归纳出概念,或从部分的现象关系中归纳出概念关系都不是完全连续的思维。我们给灯下一个定义:所谓灯是用来照明的工具,这个定义是对灯的现象的归纳。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天鹅都是白的,于是我们说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这是对现象关系的一种归纳。我们明显地觉得人的某种认识,就是对某个具体的外物的反映,于是我们说,世界是物质的,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个唯物主义的判断是对物质与意识的现象关系的归纳。我们看到铁球比纸张落得快,于是我们作出判断:物体下落的快慢取决物体重量,这也是对事物现象关系的归纳。这些归纳都含有跳跃性的逻辑直感。演绎思维则是讲因果连续性的,但有一种“想当然”的演绎推理也有跳跃性。比如看见太阳东升西落,于是想当然地认为太阳是绕着地球转的。看到物质燃烧现象,就想当然地认为物质里面含有一种燃素或火微粒。我出自发动功时,感觉到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将自已的手臂提升起来,于是想当然地认为如果这种自发的无形的力量大于人的体重,就应当可以使人体漂浮起来。自然科学研究者用数学方法来描述自然现象,获得成功,于是想当然地认为数学方法也很适合描述人文现象。一些精英人士看见当今世界上不少的专制国家都民主化了,于是想当然地认为民主化也是中国的未来。这种想当然的演绎思维也含有逻辑直感。
  人的思维运动非常象化学反应,对一个现象进行分析,得到知识要素的思维好比分解反应,而将各个知识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的思维运动就好比化合反应。有一部分化学反应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就能进行。这种容易进行的化学反应就相当于我们用形式逻辑所进行的日常思维,给灯这样的概念下定义的思维是日常思维,作出天鹅基本上是白的这种判断的思维也是属于日常思维,而对重物与轻物下落的快慢问题的思考就不是日常思维了。进行日常思维所需要的注意力和意志力,是人们的常态注意力和意志力。常态的注意力好比常温,常态的意志力则好比常压。然而我们要进行科学问题的思考,我们则要集中起更多的注意力,还要有能刻苦的意志力。科学问题的思考就相当于需要加温加压的化学反应。化学反应能实质地进行,先需要将各反应物活化,没活化的反应物彼此之间的碰撞,就好比猜测性思维,而活化了的反应物彼此之间的碰撞就相当于直感。如果化学反应物有催化剂催化,那这个反应就好比有大前提指导的演绎思维。
  将日常问题所包含的知识要素直接联系起来的碰撞是逻辑直感。然而如果我们对科学问题进行逻辑思维或逻辑直感,由于我们付出的注意力与意志力都是常态的,不足以将科学问题活化,相当于反应物的知识要素得不到充分的活化,知识要素相互碰撞所表现的逻辑直感就有很大的猜测性,知识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就得不到真正的实现,最多是部分实现,即逻辑直感获得的认识最多是部分正确。能解决科学问题的直感,是要付出更多的脑力去思考才能表现出来。一般来讲人的自我心理水平上的能量(用弗罗意德的话来讲就是里比多)是有限的,如果科学问题比较难,就是将自我心理水平上的全部的精神能量(如情感力量)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都转成关注这个问题的注意力与意志力,也可能不足以完成量的累积。能解决很难的科学问题的人,除了有些哲学悟性外,自我心理水平上的精神能量也是超常的。年轻人自我心理水平上的精神能量就如他的体能一样,是其生命史中最高的,所以能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人,往往是年轻人。还有一些人精神受过打击挫折,以致本我心理上的里比多,冲进自我心理中来,而这些人又能化挫折或痛苦为力量,即能将来自本我心理上的里比多转为思考的力量,于是他们也往往能作出重大的学术成就。
  需要直感方能解决的科学问题其知识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必定是有多种无法预期的可能的形式,我们一般先得进行假设性的演绎思考,即假设知识要素之间的联系是依照某种形式进行,而后看这样的联系是否合乎演绎逻辑。这样不断地假设、试错,我们集中在这个问题上的脑力就越来越多,量变就可能导致质进(当然也可能导致质的崩溃),直感就是思维质进的产物。如果我们想到末了,脑子变得更加糊除了,那就意味着量变导致质的崩溃。量变到底是导致质进,还是导致质的崩溃,这主要取决于有无引导者。语言文学水平上的直感或灵感(一连串直感)的智慧引导者是人的形式逻辑思维能力,大家都有形式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只要我们集中了足够的脑力花在文学创作上,一般都会产生文学上的灵感或称意积流。科学水平上的直感或灵感的智慧引导者就是人上层智慧和本质智慧。有一些人天生就比较聪明,很有一些科学头脑或哲学头脑,另一些人则没有。不过人的聪明性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我们刻苦学习比较难的科学知识及哲学知识,在老师这个催化剂的引导下,真正消化了这些知识,那么我们也可以具有一些上层智慧或本质智慧。上层智慧与本质智慧都是属于无形的理性认知模式,无形的认知模式的形成,可以是更高级的或更普遍的无形认知模式引导的结果,也可以是更高级的或更普遍的有形方法引导的结果。前一种引导伴随着原生直感的发生,后一种引导则属于非直感思维。
  上层智慧这种科学头脑与本质智慧这种哲学头脑要获得最终的完善,那还是要到客观智慧那里找引导者。我们不断地进行高水平的哲学问题思考,不断地获得客观智慧的引导,不断地产生出哲学直感或灵感,那么我们的哲学头脑就会变得完善,最终就会如人的形式逻辑直感能力一样完善。当我们有这种完善的哲学头脑引导时,我们思考哲学问题,就不需要高度地集中起注意力,高度调动起意志力,只要常态的注意力与意志力就能产生哲学直感。有了哲学头脑,我们的科学头脑的完善也就有引导者,也最终会变得完善,以致我们一看到一个问题,就能列出它的数学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