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治疗心理疾病的理论原则

发布时间:2012-09-01 15:40:45    来源:爸妈在线儒释道文化与心理学网   浏览:(251)

      佛学对人本能的认识,却不是这样,佛学认为人的罪恶和嫉妒是来自于烦恼和“业力”,由不快乐的“业力”导致了仇恨、愤怒、嫉妒等“业障”(认知障碍)。佛学将本能的性质定义为“业力”,通指由于外界环境,不良刺激,产生烦恼所致的力量,或由于“因果轮回”作用,带来的不良恶习和能量,形成了心理学中的仇恨、敌对、疾病等症状。佛学称,业力可以导致“业障”,即由于烦恼产生的业力和能量(异常情绪),可以导致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产生扭曲和变异。

      通过消除“业力”,人就可以消除“业障”,认识世界的本质。佛学的根本目的即在对通过“修心”,消除“业力”,化解“业障”,即将各种不健康思想,病态的症状化解和消除。笔者认为,佛学的这种认识更为正确,也是目前心理学发展的方向和共同认识,虽然这种认识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但各种心理学派的归宿,都是通过消除病人的焦虑(业力),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然而,佛学中的理论价值,一直没有得到科学界的重视、研究和认可。

      人类不存在罪恶本性,罪恶都来自于成长中的缺失,成长中的受挫和压抑,环境影响,由压抑和挫折导致的不快乐,不愉快是“业力”的核心,不快乐即会派生出来仇恨、嫉妒、敌对和贪婪。

      通过“修心、修行”,随着人的心身进一步健康,清静自在,可以完全改变。佛学认为,良好的性格,快乐的自在,可以使人产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智慧,从而可以完全消除仇恨等病态心理,并认识清楚世界的本质,产生无上正等智慧。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综合能力提高,境界提高,创造力增强,就可以走向成功、财富和美满。

      由于“业力”的不断消除,因为放松、快乐、清静,人可以拥有对外界事物的最佳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人变得自信而又宽容,大智而又若愚,慈悲而又勇敢,富有而又节俭,正直而又圆通。人就可以做到外圆内方,成就一切。在改变中,随着智慧的产生,人可以认识到:一切仇恨、敌对、疾病,都是令人痛苦,值得同情的病态心理和病态行为,都是因为人的无知而自找苦吃,自取灭亡。为此,佛学中的开悟者和圣贤圣智,慈悲之心油然而生,于是立下佛学四宏愿:即“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无边众生誓愿度,无上菩提誓愿成”。正所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