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在线首页
bannner

爱的艺术

来源:来自网络作者:车瑞发布时间:2012-09-05 10:28:40|浏览:175评论:0
灾难是痛苦的,但大灾之中却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国人的博大爱心与坚毅精神。灾难之后不仅需要物质重建,精神重建更是历时久远的课题。抗震救灾中无数的英雄和感人事迹显示了特殊环境下人性中最可贵的一面,他们用生命向世人诠释了爱的艺术。大学人文学科教育应以此为契机,深入思考伦理道德课程的建构和人文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并将之推广为全民参与的社会道德建设活动。

  一无所知的人,也就一无所爱。 一无所能的人,也就一无所悟。 一无所悟的人,也就是酒囊饭袋。 然而,一个有所悟的人,也就有所爱、有所思、有所见。 ——弗洛姆

  5月12日下午2点多钟,谭千秋在教室上课,房子突然剧烈地抖动起来。地震!谭千秋意识到情况不妙,立即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上跑。房子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还有四位同学已没办法冲出去了,谭千秋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自己弓着背,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盖着四个学生——轰轰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在他的身上,房子塌陷了…… 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震撼了:该校29岁的张米亚老师,跪扑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张老师已永远地停止了呼吸。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

  热爱歌唱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 当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居然发现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四川省彭州市公安局女民警蒋敏,在确认自己父母和2岁女儿等10位亲人不幸遇难后,仍然坚守在抗震救灾工作岗位上,没有回家看一下。她说对亲人最好的纪念就是和活着的人一起战斗,相信其他人也和她一样,会把别人的父母、子女都当成自己的亲人。她在安置受灾群众工作现场照料一个小男孩时候的神态,就象在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让人看了掉眼泪。后来蒋敏因心理和身体极度疲惫血压太低而突然昏倒在地,但是输液后她再次挣扎着出现在抗震第一线。

  每次回味上述的种种报导时总是伴随着心灵的阵痛与由衷的敬重。这几年有很多人抱怨中国人在精神生活、人际关系、伦理道德方面大不如前,人们感慨工业社会造成的人际关系疏离,感叹市场经济体制下“形势大好,人心大坏”。但是,四川汶川地震中无数感人事迹所折射出的人性光辉,却引起了人们深深的反思。为什么这些人可以不顾自己的安危换取他人生的希望?为什么这些人可以用自己无力的肩膀扛起倾颓的门墙?为什么这些人可以抛却自己的家人磨破手指去挖掘他人生的奇迹?

  很多人唏嘘中国人心中不存在彼岸世界,没有对上帝的景仰。或许这不是对此岸世界的急功近利、秉烛夜游或者无知者无畏,而是一种传统文化固著下的心理定势。虽然这次地震中也出现了“范跑跑”,但人们在口诛笔伐之余更多的是对上述英雄们的缅怀与敬仰。

  人们常常努力学习经营之道、医药之方、治学之术,但从来没有人去考虑学习爱,更没有人把爱划入艺术的行列。因为,人们觉得爱无须学习,它像穿衣吃饭一样是种本能。但从人类诞生之日起,爱便伴随人类成了永恒的话题。人们为之生,为之死,为之痛哭流涕,为之欣喜若狂,为之像夸父逐日般追求不虞,为之像普罗米修斯一样坚贞守护。

  那么,爱是一门艺术吗?它需要我们学习吗?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学者埃利希·弗洛姆《爱的艺术》出版后这个话题才引起人们的关注。他将爱分为胞爱、母爱、性爱、自爱以及对上帝的爱。而第一种胞爱是人类最基本的爱之类型,它是其它各种爱的基础。胞爱是对其他人的责任感、关心、尊重和认识,正如《圣经》中所说的“爱你的邻居就象爱你自己”,也如孟子所谓“恻隐之心”,老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所谓“仁人之心”。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多次提到“爱的本质是主动的给予,而不是被动的接受”[1] (P4)就是一个人以自己的生命力激发对方的生命力,以自己的全身心爱的能力去引发另一个人的爱的能力。谭千秋以自己雄鹰般的双臂捍卫了四个生命,他的爱将会像火炬一样传递给这四个孩子以及更多的人,也将会激发起全社会更多的爱。谭千秋以及像他一样的人给予的不是别的,而是他们的生命活力的全部表达方式和全部证明方式,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被他们拯救的生命和沐浴在其爱的光辉之下的人们会以更多的爱来回报社会。不断索取的人是贫穷的,只有给予者才富有,他给予证明他有给予的能力。谭千秋在给予中复苏了他人心中的生命感,使人们更加懂得珍惜生命,从谭千秋的女儿口中我们得知他们家经济拮据,但生前物质生活的贫困丝毫不能掩盖他死后留下的精神财富之光。

  上帝阻止人们修建巴比伦塔是怕人们重新走向融合与同一,他变乱了人们的语言使他们四散开去。因此,“人类在任何时代、任何文化中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都要解决同一个问题:怎样克服分离,怎样实现结合,怎样超越个人的自身生活,并找回和谐”。[2] (P13)弗洛姆在探寻了诸多方法后依旧把目光锁定在爱上。他认为“爱是人的一种主动能力,一种突破把人和其同伴分离开来的围墙的能力,一种使人和他人相联合的能力;爱使他克服了孤独和分离的感觉”,[3] (P22)只有爱可以传递给他人并使人们克服分离的恐惧和苦楚重新走向融合。灾难是痛苦的,但是大灾之中却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国人泰山黄河般的博大爱心,此时此刻爱使人们集结一起,团结一心,因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汶川地震之后不仅需要物质的重建,地震过去的一个月里有太多人性的闪光带给我们震撼,这场灾难激发起的人性中闪亮的一面应该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重建的重要起点。网上流传着这么一首悼念谭千秋的诗: 大爱千秋 大德千秋 ——致在汶川地震中牺牲的教师谭千秋 当灾难袭来时, 您留下了。 张开双臂护着4名学生, 临危不惧 ,毫无躲闪。 这是一次何等崇高的生死抉择啊! 瞬间变成了永恒。 大爱无言,大德无言…… 当学生获救时, 您却走了。 生命中最后的姿势定格为永久的“大”字, 言简意赅,威力无穷。 这是一种何等痛心的阴阳相隔啊! 瞬间变成了永久。

  大爱千秋,大德千秋…… 许慎《说文解字》:“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人们对孔子的赞美也是“大哉孔子”。可见,“大”不仅有容纳万有的磅礴之气,更有一种令人敬畏的神圣感。如今,人们以“大”来形容谭千秋丝毫不为过,他以临终前的“大”字彰显了师德,诠释了大爱无疆的艺术。 孟子有“四端”说,他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并非基于现代个体主体性的‘同情心’,即它不是一个独立个体基于主体道德判断的理性行动,而是‘我’与‘孺子’先天一体关联所发生的本能反应。孟子所强调的人本‘性善’论,反映的是古代伦理的这样一个历史结构:血亲共同体关系先于并塑造了个体的道德主体。”[4]

  以此观之,谭千秋以及北川地震中许多老师以自己的血肉之躯顶住乱石救出学生的行为,并非理性判断而是非常状态下的本能反应。面对媒体,北川中学的老师只是平淡地说自己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早已经把这些孩子看成自己的孩子了,他们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师生关系而上升到伦理关系。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伦理道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关系多数以契约为基础,其中明显的功利性主宰着人们的生活而将传统的伦理之情挤压殆尽。但是,汶川地震中人们的仁义之情恻隐之心则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精义重新体现出来,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而不使之成为特殊时期中国人文精神的回光返照。

  因此,大学人文学科教育尤其是师范教育需要注意人文精神的培养。虽然,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且谁也不能保证一个人大学期间思想修养合格就能一如既往地将之保持到工作甚至更久,正如范跑跑,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个别而抹煞一般,而且正因为反面例证的存在才更需要我们重建生活世界和伦理世界,让一度垮掉的精神重新树立,这就需要教化。教化是任何一种文明得以存在和延续的保证,因为“精神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与其说从现代科学的方法论概念中,不如说从教化概念的传统中更容易得到理解。这个传统就是我们所要回顾的人文主义传统。”[5] 但是这一传统的恢复不是仅靠大学开设几门伦理课和教育课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全面的共同参与。这次地震中所有舍己为人的英雄们给我们起到了表率作用,他们以自己的汗水、鲜血和生命给世人展现了爱的艺术,这是一次全民选修伦理课的契机,也是中国人向世界宣扬华夏精神的机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