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体系的几点思考

来源:爸妈在线心理网作者:编辑部时间:2013-05-23
分享到:0

  摘要: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各校纷纷在课程教育方面做了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我们的时间还不长,经验不多,还有许多的理论与实践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本课题组通过实践和调查,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地位、基本原则、教学目标和内容、基本模式和教学手段等等做了初步的研究,提出我们的几点思考,以利于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的规范建设,从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功能。

  关键词:建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思考

  一、 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的基本地位

  自2001年以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重在建设,立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这是对高校十几年来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工作的总结,突出了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心理健康课程应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1、这是由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所决定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面覆盖到每个学生,如果把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局限在问题矫正或特殊群体教育,那么就失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意义。

  2、这是由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素质教育。学生的素质是一个复合结构,它由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构成,而心理素质既是素质的成分又是其他素质发展的中介和基础,因此心理素质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核心部分。心理健康的课程教育正是这种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

  3、这是由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能所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和发展为宗旨,更强调对正常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护和提高。课程教学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4、这是由现实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势所决定的。学生面对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多是适应性和发展性问题,且带有普遍性。即使是一些心理障碍的问题,也有必要进行甄别和借鉴。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掌握调适和解决一般的心理困扰的技术,也预防心理问题的障碍化发展,使心理障碍得到有效的矫治。

  基金项目: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子课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块建设研究 : 项目编号YB04007

  作者简介:郝丽萍(1953-),女,浙江杭州人,副教授,心理咨询、

  因此,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质上是学校素质教育的特殊组成部分,它与专业教育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思想政治课程、体育艺术类课程等共同构成学生教育的各个层面,满足学生成才的需要。

  二、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的价值取向

  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是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为目标,它有别于传统的学科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成长的需要,按照心理辅导的原理和技术设计组织的,知识传授与活动体验相结合的课程。课程教育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受到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重视,这证明了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的价值意义。它的价值取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

  1、系统性。心理学知识或心理健康知识都是自成体系的,因此通过课程教育,学生可以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这是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所无法达到的。人类个别的知识与经验虽然也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有时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系统性知识才会上升为科学,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2、主动性。高校学生人数众多,有各种心理问题的学生也有较大的比例,但由于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误区,所以许多同学还不能主动求助,大量心理压力的存在,增添了心理的不稳定因素。课程教育的开展,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更多学会了正确的认知和技能,通过课堂的主动达到自我调节的主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导向性。心理健康课程作为一种素质教育,以“为学生终生发展和幸福奠基”为导向,把开发潜能助人成才作为终极目标,因此具有导向性。不仅可以有效地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起到心理保健的作用,还更注重人格重塑,帮助学生把知识内化为素质和能力,培养优良的品格和完善的人格。人格教育是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现代教育的第一意义。

  4、实践性。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强调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性,重视认知与行为改变。通过课堂内外的互动结合,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具体化为可以训练养成的行为特征,具体化为内部的心智操作活动,提升心理品质,完善人格结构,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亲身体验,获得成长与发展。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根据课程理论,课程设置的一般原则有:辩证适度原则;实现素质教育目的原则;适合身心发展(循序渐进)原则;社会生活发展需要原则;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原则;综合性和系统性相结合原则;课时分配比例合理原则;开放性原则;超前性原则;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原则。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言,适合身心发展(循序渐进)原则、社会生活发展需要原则、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原则尤为重要。

  适合身心发展(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我们在课程的设计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把握好障碍性指导、适应性指导和发展性指导三个层次,又突出发展性指导的中心地位。

  社会生活发展需要原则要求我们有多元整合视角,从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变化来分析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和变化的规律,通过亲历、体验、沟通、领悟使自己的达到“自省”、“自悟”、“自奋”、“自强”。

  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原则要求我们有“全人心理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学习基本的心理健康理论又承认差异,根据学生的特殊要求,开设不同类型的选修课,满足不同的发展需要。

  心理健康课程是一个符合学生心理实际的、内在有机联系的课程群,各课程之间的联系是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分清这些逻辑点是我们建立课程群的前提。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最基本的关系:

  1、时间关系。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依据学生心理要素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时间先后和相互承继的关系。一年级应以心理适应为重点,二、三年级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四年级以就业心理为重点,帮助学生建立心理发展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2、空间关系。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群在空间上的并存关系。大量的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在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有效分布,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状态设置课程,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学习。

  3、层次关系。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间的等级关系或程度关系。课程的内在质决定各课程具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从而使课程之间体现出理论性强度或活动性强度不同的关系。我们可以考虑课程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由具体到抽象的层次、由理论到实践的层次。

  4、数比关系。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恩格斯曾指出:“关于物质结构不论采取什么观点,下面这一点是非常肯定的:物质是按质量的相对的大小分成一系列较大的,容易分清的组,使每一组的各个组成部分互相间在质量方面都具有确定的,有限的比值。”[1]P248因此,除了理论教育课程和活动课程应该具有恰当的课时外,还要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的状况决定设置多少门类的课程以及在所有选修课程中的相对比例规定。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间达到时间排列有序、空间布局合理、层次递进有条、数量比例适当,就意味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构体系的优化。

  四、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体系

  根据新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以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为指导,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确定为: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个性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和心理卫生习惯;调节心理机能,预防和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开发心理潜能,不断提高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提高心理调节水平和心理活动的状态水平;进而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必修课的基本内容体系可分为以下几个领域:

  1、健康人格教育。了解健康人格的理论和特征,了解个体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个性特征,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培养健康的人格品质,克服自卑心理,避免心理变态和人格异常。

  2、环境适应教育。要了解环境有哪些变化,有什么样的新要求,如何进行及时的调整,学会正视现实,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敢于迎接挑战。

  3、人际关系和谐教育。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与他人交往,优化人际关系,学会共同生活。

  4、智力发展教育。了解智力发展的规律、特点和自身智力发展水平与特点,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挖掘开发学生的智力潜力,掌握有效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智力发展。

  5、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主要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锻炼意志品质,学会情绪调节,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心境。

  6、健康恋爱观教育。了解性生理和心理的基本知识,正确处理恋爱中的心理问题,建立健康恋爱观,上好人生必修课,促进人格完善和健康成长。

  7、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的预防。了解心理障碍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时克服不良心理,学会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五、心理健康课程框架体系

  现代课程发展表明:课程设计必须兼顾学科建设、教学对象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要求。

  以学科的建设为出发点,强调了学科知识和学科结构,强调合乎逻辑地组织教材和有条理地学习。从教学对象出发,强调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抓住学生的重点问题,有的放矢,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从社会适应出发,使我们的教育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更符合教育方针的要求。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经济体制、文化观念、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就学生的心理层面而言,也有着他们自身的独特性以及共同面临的任务。应该说,大学生进人大学,经历着一系列重要的人生转折:从未成年人转变为成年人,从依附于父母转变为独立面对新的人际环境,面临着对自我的重新确定;对自己的事业、情感、人生价值有所选择等。学生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对于自我的成长、心理素质的发展、潜能的开发都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在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对于心理学这门了解自身的学科,存在较大的兴趣。因此,心理课程体系设置要立足于学科的现实要求和建设的要求,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自身定位与发展,要立足于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在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架构上,我们认为可以采取“原理课程+健康课程+活动课程模式”。

  1、心理学知识的普及课程: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原理课程

  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大部分学生在中学时期忙于求学,没有接受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方面的知识极其欠缺,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要从基础做起,补上这一课。现在很多高校开设了《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学概论》、《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个性心理学》、《心理测量》、《咨询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等课程都属于这一系列。这一系列课程侧重在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介绍,考虑到课时的限制和学生课业负担,可以整合这些课程为一门基础的心理学课程:《心理学原理与应用》,作为公共选修课开设。

  2、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健康课程

  应该说,心理学越来越被大众接受和了解,主要还是来源于对自身健康的关注。目前很多高校开设的课程,如《大学生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教育》、《青年心理健康》都属于这一类,这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由于目前我们的课程教学大多处于学校选修课的地位,还属于起步阶段,很多老师往往喜欢从学科的角度开设课程。而心理卫生学作为一个分支,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有待扩充的学科和领域,因此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往往是被放在心理学普及课程里去讲授,或者是作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的一个专题,所以学科之间讲授内容的界线不明晰。对这一类课程内容可以重新归整成一门:《大学生心理卫生》或《大学生心理健康》,完全有必要建设为必修课程。

  如果说,心理健康教育最初的关注点是那些生活中受到困扰的学生的话,那么,随着学生普遍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经济压力等问题的加大,心理问题人群的增多,我们更应该把我们的教育重点转向不同群体的不同需要,提高心理素质和积极适应的能力。如《人际关系学》、《成功心理训练》、《大学生就业力促进》、《艾滋病与性健康》、《心理影视片赏析》等都属于这些课程。

  3、适应与发展的课程:心理互动和体验拓展――活动类课程

  这类课程以团体训练的形式为主:素质拓展训练、自信心的训练、面试技巧及言语技巧、挫折应对与压力管理等,有的学校已整合成选修课程,既保证活动的连贯性和科学性,也使学生的参与和锻炼得到规范的认同。以心理活动课的形式按专题进行课程设置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种好形式。当这些内容都能以课程的形式加以体现,那么我们的课程就不会仅仅在于老师的一言堂,而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成长的心理课。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讲义[M].人民出版社,1971.

  [2] 张耀灿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

  [3] 马建青著.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论丛[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4] 曹成刚.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J],教育探索.2004(6):23.

  [5] 赵冰洁.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模式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8):39.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age

  Hao lip-ing1, lv lan2, zhu hua-yan3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any high collages have done some 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education effectively. But as far as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is concerned, we still have mor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blems to do further research because of the limited time and experience we have. With practice and investigation, our group did some research on the basic status, principle, teaching goals and contents, mode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the curriculum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en we put forward our own ideas to help the standard construction and to exert the positive func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 Constructi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expl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