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我实现”来理解“成佛”

发布时间:2012-09-01 16:59:25    来源:   浏览:(282)

  2000年的时候,曾经拜访济群法师。请教关于人间佛教的问题。他说:马斯洛的书我看过。他是人本心理学,是心理学第三思潮。其实佛教也是人本主义的。他引用了太虚大师一首著名的诗:

  仰止在佛陀,

  完成在人格。

  人成佛即成,

  是名真现实。

  济群法师的开放心态、广泛的知识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过了十余年,我又想到这个主题。

  什么是“成佛”?人“成佛”以后是一种什么状态?太虚大师的诗中有关键一句“人成佛即成”。我理解就是,当您充分地发挥您的潜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或者“全人”的时候,您就是“成佛”的状态了。“全人”这个字眼,容易引起误会。所谓“全人”的意思,是指潜能充分发挥,而不是完美无缺。它指的是一种能量发挥的状态,而不是指与外界没有任何冲突、矛盾。

  许多人都把“成佛”理解为一种完美无缺的状态,再没有什么缺点,再不犯任何错误,一旦成佛,就一直无忧无虑地生活着。一旦成佛,还有许许多多的“神通”。

  我以前也是这种看法。

  现在看来,正是由于有这种看法,长久以来,使我对“成佛”其实并不热中。因为它显得太遥远了。

  这种想法真正体现了佛陀的精神吗?现在我非常怀疑。

  幻想有一种一劳永逸的状态,是人的一种天性。之所以会这样,是由于人是贪婪的、懒惰的、脆弱的。人总是生活在不完满的状态中,于是总幻想有一种完满的状态。当有先知出现的时候,人们就会出于依赖心理,把所有美好的愿望,一股脑地投射在他身上。

  但是,“一劳永逸”的说法是有问题的。它首先是与佛教三法印之一“诸行无常”相悖的。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概念是一个更加清晰的说法,与“成佛”概念比较,它有以下的特点:1、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的一种需要,它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是一个连续统一体。人的自我实现是人成长和发展的结果。佛教应该有一些类似的说法,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不可替代的清晰性以及其它优点。2、马斯洛对自我实现者的研究是建立在现实中可以获得的丰富的资料基础上的,佛经关于佛陀的记载经历太多的年代,难免带有一些后人的变化、神化等。3、马斯洛以不偏不倚的态度研究了自我实现者的缺点,包括人类共有的许多缺点。4、由于有需要层次的概念,我们就可以把“自我实现”分成两种:A、作为需要满足状态的自我实现,即作为自我实现需要满足状态的自我实现;B、作为人格的自我实现。前者可以是一时以事的。后者则是稳定的人格状态(所谓“人格 ”的定义就是:人所具有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从这两个概念出发,可以解释禅宗关于“前念迷则凡夫,后念悟则佛。”“立地成佛”等说法。在这里禅宗说的是作为需要满足状态的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与“成佛”相比,是一个更加清晰的、更接近现实生活的概念,从这个概念出发,我们便于观察人的成长以及修炼问题。

  “自我实现”概念的不足在于它无法把佛陀、耶稣的全部情况表现出来。马斯洛也没有对这些宗教先知做专门的研究。为了表述人类的最高状态,还必须引入“大我实现”的概念。(参照拙著《唤醒大我》以及博客上的有关文章。)

  佛陀、耶稣等都是“大我实现者”,他们具有比“自我实现者”更高的境界。但是 ,他们是否意味着没有什么问题,包括不会有任何判断失误呢?对此我深为怀疑。故我写了《关于佛陀拉肚子》这样的探索文章(参照我的该文博客)。

  关于“神通”,我持开放性态度。我倾向于认为一些人能够表现出迄今科学还难以解释的一些功能或者特异功能。但即使如此,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什么问题,包括不会有任何判断失误。

  该文章为爸妈在线家人之原创,版权归爸妈在线家人和爸妈在线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