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的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13-04-14 17:35:58    来源:爸妈在线   浏览:(1090)

发展历程

  如果从春秋时期算起,至今也已经历了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易 学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概念体系、研究方法和易学史学观。 《周易》是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一部筮占之书,约成书于西周时期。起初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占算时检索吉凶的结果。但由于该书的卦爻结构形式十分特殊,卦爻辞的内容也比较抽象,为占者解释占断结果留下了很多的可能性空间。所以,在其流传过程中,人们对它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人依附于它的卦爻形式发挥哲学思想。战国、秦汉之际,一些儒家学者系统整理了一批解说《周易》的作品,并把它们编纂成书,这就是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巨大的《易传》。到了“独尊儒术”的汉代,由于《周易》相传曾经有过“人更三圣,事历三古”的历史,因此被奉为儒家经典,成为经学家们研治的一项专门学问,这就是易学。自此以后,《周易》经、传、学始终稳居中国封建时代学术的核心地位,成为人们观察宇宙人生,锻炼思维能力,建构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对于形成中国文化的特色,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易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分成易理易学、象数易学、数理易学、纳音易学几大类。易理易学又称义理易学,是专门讲述易经本经哲学义理的易学,象数易学宗旨在于运用,数理易学是研究易经中的科学思想与数学思想。纳音易学则结合了易理易学和象数易学的思想。董鸿渐是当代纳音易学创始人、奠基人,几十年来寒暑不易孜孜以求纳音易学之奥秘,代表著作有《中华纳音易典》、《中华纳音预测学》(ISBN 9627943452 香港中国哲学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当代纳音易学是由他亲自一手创立的。易理易学则从周公文王而后由儒家孔子一脉相承,象数易学则在易学中一花五叶,从民间社会到儒佛道三家各有所踪,再此不再一一罗列。象数易学在当代以林忠军的学术派、张其成的经世致用派、绍伟华的玄学预测派为代表。易理易学与哲理易学则以著名哲学家成中英和山东大学刘大钧教授为代表。

                                   

  1、渔猎时代,开始形成易卦符号系统,产生盖天说天文由此萌芽。

   2、农耕社会,形成易卦文字。

  3、新石器晚期,松泽文化遗址发现数字卦。

  4、6400年前,仰韶文化遗址发现天园地方墓坑、北斗、圭表等物。

  5、5000年前,红山文化遗址发现天园地方祭坛。

  6、3200年前,古代希腊遗留的陶盆河图。

  7、3000年前,三代时期青铜喷水震壶。

  8、商末,文王演周易。

  9、西周,张家坡出土盘铭有数字卦。

  10、西周《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流行于世。

  11、西周《周礼春官》有连山、归藏、周易三易记载。

  12、春秋,孔子学易于商瞿,作易之大传。

  13、战国,《黄帝内经》流行于世界,并记载黄帝之易为归藏之易。

  14、《甘石星经》传世中古时期易学 自经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之后,由他编著了六经,赞述《周易》以来,关于《周易》易学的传承,在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以及范晔的《后汉书》中,都记载有孔子以下的易学传承的系统。但自诏、宋以后所读的《周易》,关于《十翼》的排列程序,事实上,大多都是根据汉末王弼的排列的。他把乾、坤两卦的文言,拿来放在本卦下面。同时把《系列》的中间次序,有些地方也照他自己的意思来颠倒安排。 自孔子至战国末期的易学:孔子授商瞿。商瞿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臂子弓(其人是荀卿之子)。子弓授燕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庄。此其一。又,孔子殁,子夏也讲易学于河西。但受到孔门同学们的驳斥,认为他对于易学的修养不够,所以子夏以后的传承,并夫太准确的资料。唯所世留传有《子夏易传》一书,真伪难辩,但确具有古代“易学”思想上的价值。此其二。

                                   

   西汉的易学:田何授(东武)王同子中、(洛阳)周王孙、(梁)丁宽、(齐)服生,四人皆著《易传》数篇,但后世已散佚。其次,自(东武)王同子中一系,再传杨何,字元敬。无敬传京房。房传梁丘贺。贺传子临。临传王骏、丁宽一系,又再传田王孙,王孙传施,传张禹,禹传彭宣。以上都是著名专长易学学者的传承。

  至于阴阳、纳甲、卦气等易学,自田何到丁宽之后,又另有一系。主阴阳、卦气之说的,由王孙孟喜。喜再传焦赣,字延寿。著有《易林》一书,迥然打破《周易》的蹊径。

  又另一京房,承传焦延寿的易学,著有《京房易传》一书,开启象数易学的阴阳“纳甲”之门。

  东汉与后汉的易学:西汉的易学,到了东汉时期,其间的传承似乎已经散失不备。因此象数之学与易理的分途,也便由此而形成了。后汉的易学,传承的系统更不分明。此时的著名易学大家,便有马融、郑玄、荀爽、刘表、虞翻、陆绩以及魏末的王弼等人。其中以荀爽的易学,曾经有后人采集当时的九家易学合成一编的论友谊赛,故在后世研究易学中,经常有提到“九家易”或“荀九家”的名词,就是对此而言。郑玄的易学,开始是学京房的象数。后来才舍离京学,专学费直之说,以孔子《易传》来解说易学。汉末的易学,大概都跟着荀爽、虞翻的脚跟而转。

  由秦、汉以后直到现在,大致综合易学发展的系统,列为两派六宗。

  所谓两派:(一)即是以象数为主的汉易,经唐、宋以后,其间贯通今古的大家,应当以宋代邵康节的易学为其翘楚。又别称为道家易学系统的,这便是道家易学的一派。(二)宋儒崛起,间接受到王辅嗣等《易》注的影响,专主以儒理来说《易》的,这便是儒家易学的一派。

  所谓六宗:(一)占卜。(二)灾祥。(三)谶纬。(四)老庄。(五)儒理。(六)史事。“占卜”、“灾祥”、“谶纬”等三宗易学,其实都是不脱象数的范围。 以“老庄”来说《易》的,开始于魏以后的道教,套用东汉魏伯阳著《参同契》的观念,彼此挹注,杂相运用《易》与“老庄”的道理。“儒理”说《易》,大盛于南北宋时期,如司马光的《潜虚》,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程颐的《易传》,以至于朱熹的《易本义》等,大抵都属于这一范围。

  明末清初,佛教中的大师,如益和沿所著的《周易禅解》、道盛和尚的《金刚大易衍义》等,都从唐末曹洞宗的爻象思想所开发,虽别有会心之处,但不能列入易学的正宗。但上述四宗所涉及的易学,都以象数为主,比较偏向于固有的科学性质。事实上,《易经》学术思想的根源,如果离开象数,只是偏重儒理,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未免是很大的损失。古人所谓“象外无词”,也便是这个意思。如果潜心研究象数的易学,配合科学思想的方法,相信必有更新的发现。

  焦延寿的《易林》,京房的《易传》,南宋以后邵康节的《皇极经世》,以及假托邵康节所著的《河洛理数》,明代术数家们所著的《太乙数统宗》等易书,虽然对于易数易学别有心得,完全不采用《周易》的原意,大胆地创造卦爻辞例,便仍困于灾祥休咎的观念,演唱会作人事吉凶的判断,并未扩充到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串通万物之情的境界。清代的儒者,研究易学的风气颇盛,如王船山、惠栋、江永、焦循等,都有专著,唯仍多依违于汉,宋儒易的范围,为清代的经学生色不少,如近人杭辛斋、尚秉和颇得数的效用,亦自成家。

上一篇:没有了下一篇:易理易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