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在线首页
bannner

给灾难中的儿童心灵的抚慰

来源:爸妈在线作者:明萍发布时间:2012-09-05 11:36:03|浏览:274评论:0
在灾区,一些还找不到父母或亲人的孩子被集中到一起,可以尝试将这些孩子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在小组中开展互助活动,建立友谊。可以将一些灾难中表现勇敢、坚定的儿童,分在这些小组中,发挥小组动力的作用。心理应激反应强烈的孩子,原以为自己是最痛苦的,在小组中他们会发现,原来有很多孩子也遭遇到同样的情况,他们痛苦的感受会减轻一些。

  5月20日,重庆卫视“大爱中华行”播出灾难中的孩子的专题节目,特邀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理事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妇女健康与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王行娟,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地震灾难中孩子们的状况。

  王行娟说,四川省经受地震灾害的孩子,在他们的童年,遭遇到严酷的生与死的考验。有不少人在灾害中丧生,有的人在废墟中度过好几个日日夜夜,有的还和逝去的亲人为伴,成了灾难中的幸存者。她说,我注意到,幸存的孩子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一部分孩子在大祸来临后表现出勇敢坚强、乐观镇定、充满爱心。有的人在得救后不去安全的地方避险,而是守在原地,这是因为他的同学还在地下;有的孩子被压在水泥板下,饥饿寒冷,仍然打着手电在读书;有的孩子自己被压得动弹不得,还不忘鼓励隔墙的同学要坚持,不要睡觉;还有的同学被救援队发现后,却要求救援人员先去救其他的同学,说自己还可以再坚持一会儿。这些小同学们表现出很高的心理素质,他们这些优良素质在平日的行动中可能没有表现,却在生死的关头充分地显示出来了。灾难使他们迅速地成长了。

  灾难中孩子的另一种表现是,他们处在严重的心理应激状态中。一些人害怕、惊恐,不断地哭泣,不知道眼前发生了什么事情,也无法接受可怕的事实,灾难的情境不断在脑海中回放,使他们坐卧不安,半夜惊醒。有些孩子迷茫软弱,反应迟钝,眼神呆滞。还有的孩子孤独无助、沉默寡言,整天不说一句话。他们中很多人在表现出心理症状的同时,肌体也有不同的反映,有的厌食、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一些原来机灵活泼的孩子,在灾难之后变得麻木、自闭。

  王行娟分析说,灾难中的孩子出现应激反应,有多种原因:一是他们的认知问题,他们还无法理解灾难怎么会突然降临,不知道如何应对。二是失去安全感,原来让他们感到安全的家,庇护自己的父母和亲人,一下子消失了,他们要独自面对满目疮痍的废墟和陌生的人群,他们难以排除心里的恐慌。三是失去了归属感。他们原有自己的群体,有学校、老师和同学,还有邻家小伙伴,现在原有的都没有了,只剩下孤零零的自己。

  因此,王行娟说,对灾难中的孩子,心理救助的原则除了调整他们的认知外,最重要的是让他重新获得爱,让来自社会的爱,救助人员、心理辅导人员的关爱,填满他们变得空虚的心灵。爱是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消除死亡的阴影、重建安全感的最好的方法。王行娟说,对于失去父母、亲人的孤儿,发动社会来领养是个好办法。因为他们可以在新的家庭中得到温暖、关怀和爱。

  怎样来表达爱?王行娟认为,共情、陪伴、拥抱、亲吻、肯定、鼓励、耐心地倾听,这些简易可行的做法,都有助于儿童感受到人间仍有温情在,便于排除恐惧,重建生的信念。

  另外,王行娟认为,让这些孩子进入一个新的群体中,对于他们重建归属感是十分有利的。现在,在灾区,一些还找不到父母或亲人的孩子被集中到一起,可以尝试将这些孩子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在小组中开展互助活动,建立友谊。可以将一些灾难中表现勇敢、坚定的儿童,分在这些小组中,发挥小组动力的作用。心理应激反应强烈的孩子,原以为自己是最痛苦的,在小组中他们会发现,原来有很多孩子也遭遇到同样的情况,他们痛苦的感受会减轻一些。此外,同伴们的相互安慰、朋辈之间的教育、勇敢的孩子的榜样,都会使他们重新感受到集体的关怀,进入到一个群体中,建立起新的归属感。

相关文章